有這樣一家傳奇的企業(yè)。它在全球41個國家和地區(qū)擁有600多家賣場,年銷售額超過970億美元,是全美第二大、全球第七大零售商。
它雖然比競爭對手沃爾瑪晚出生20年,銷售額僅是對方的零頭,但它的單店經(jīng)營業(yè)績卻是沃爾瑪?shù)?倍,成為其最強勁的對手。
它在全球擁有7000多萬名會員,作為一家“財富500強”的企業(yè),它從來不在媒體上做廣告,沒有專門的媒體公關團隊。
它就是Costco,一個讓芒格最想帶進棺材的企業(yè),一個最受雷軍推崇的企業(yè)。它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背后是遵循了怎樣的商業(yè)法則?
法則一
為了低價,甚至可以不盈利
Costco創(chuàng)始人之一詹姆斯辛內(nèi)格曾說:自己在零售業(yè)摸爬滾打幾十年,看到太多沉沉浮浮,許多像希爾斯(Sears)那樣曾經(jīng)輝煌一時的商家最后變得門可羅雀,就是沒有抵制住加價的誘惑。
Costco不但抵制住加價的誘惑,甚至價格低到不盈利。Costco將商品的毛利率控制在了10%左右,而一般超市的綜合毛利潤都在15%-25%之間,很多品牌不錯的日用品在這里都是最低價格,甚至包括一些從不降價的奢侈品。Costco是如何做到的?
第一,深庫存模式。
Costco有自己專門的中樞貨運系統(tǒng),在倉儲式門店里面,有500多家把整塊土地都買了下來,只有140多家是租賃的。Costco的商品都是一些熱銷低價商品,存貨周轉天數(shù)才30多天,比電商還少,這樣可以極大地降低商品的庫存和物流成本。
第二,出色的議價能力。
依靠巨量的銷售能力,壓低進貨價格,如果一家供應商在別的地方定價比在Costco的還低,那么它的商品將永遠不會再出現(xiàn)在Costco的貨架上。因為議價沒有達成統(tǒng)一,你會發(fā)現(xiàn)Costco沒有可口可樂,為了彌補這一缺失,Costco會銷售更物美價廉的自營可樂。
第三,塑造廉價形象。
Costco有更豐富的產(chǎn)品可供選擇,比如你能買到廣式香腸、臺灣鳳梨酥和月餅,甚至低價銷售一些高檔手袋、瑞士名表和珠寶等。為了避免奢侈品侵害其苦心經(jīng)營的低價形象,Costco在普通貨架上賣GUCCI、COACH等奢侈品時,會要求供貨商更改其傳統(tǒng)的包裝,在外觀上顯得廉價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