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专区天堂成人AV_超碰国产天天做天天爽_国产亚洲特黄无码另类_国产伦人伦偷精品视频

注冊
閩南網 > 泉州 > 鯉城區(qū) > 鯉城新聞 > 正文

泉州“城市雙修”引居民熱議 中山路串起千年古城文化

來源:泉州晚報 2018-02-05 15:27 http://m.vtrackmedia.com/

  編者按

  “城市雙修”近年來成為不少城市居民熱議的話題。它指的是生態(tài)修復、城市修補,是治理“城市病”、改善人居環(huán)境、轉變城市發(fā)展方式的一個有效手段。去年,泉州被住建部列為第二批“城市雙修”試點城市,而泉州古城6.41平方公里則作為“城市雙修”重點區(qū)域。

11

  中山路

  去年9月,泉州市出臺《泉州古城生態(tài)修復城市修補工作實施方案》,古城范圍內“七個一工程”全面啟動,其中包括:一園(小山叢竹公園)、一區(qū)(龍頭山片區(qū))、一河(八卦溝)、一街(西街)、一路(中山路)、一厝(老范志大厝)、一站(舊車站)。“七個一”不僅是泉州古城居民賴以生存、棲息的公共空間,同時也承載了無數老泉州人關于古城歷史人文的美好記憶。

  泉州的中山路,是“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之一。正所謂“東西兩座塔,南北一條街”,它猶如一條珍珠項鏈,串起古城千年的歷史文化。這里的一磚一瓦,都烙刻著一代代老泉州人的成長印記和溫陵歲月歷史變遷。如今,無論你來自何方,行走其間,你總能看到如毛細血管般連接著大街的“尋常巷陌”里,有不少年代久遠的“閩南古宅”。多少年來,這些古宅靜靜佇立于城市一隅,目睹了古城滄海桑田般的變化……

  兩個“90后”泉州人眼中的中山路

  九間巷是中山路上一條頗具歷史文化底蘊的小巷,從巷頭走進去不到五十米,便能夠看到一座兩層樓高的老宅子。宅子的主人是丁順清和張秀論(潤)夫婦。

  輕叩大門,前來為我們開門的是九十高齡的丁順清老先生。聽說我們想了解關于中山路的閩南歷史文化,丁老先生把老伴兒也叫了下來,然后向我們娓娓道來。

  “我們是1945年的時候住進九間巷的。最早的時候,這條巷子共有99戶人家,后面陸續(xù)拆遷,直到現在只剩下7、8、9號三戶家宅,而我們是7號。”張阿姨告訴我們,這個宅子至今已有逾七十年的歷史。她家在晉江,年輕的時候曾到上海,直到抗戰(zhàn)爆發(fā)后才回到泉州,在“南國建成”工作;而丁先生的祖籍則在山東泰安。他曾是一名軍人,抗戰(zhàn)后隨部隊南下泉州。“我們在美國待了十年左右,回來之后,就一直在泉州。”

  為二老合影拍照的時候,丁老先生提出要去理發(fā),于是我們便陪同他們一邊走,一邊聊起關于中山路的故事和變遷。據張阿姨介紹,半個多世紀以前,由于家庭貧困,買不起布鞋,中山路上的行人大多穿著“木頭鞋”。穿上這種硬邦邦的木頭鞋,就和日本木屐一個樣,走起路來,響聲很大,卻別有一番味道。關于中山路的變化,二老表示,其實幾十年下來,中山路并沒太大的變化,要說不一樣的就是商鋪變得多了些。

  走了一會兒,便到了“大上海理發(fā)廳”。這家已有超過半個世紀歷史的理發(fā)廳是中山路不折不扣的歷史見證者,至今,店內保留了最傳統(tǒng)的理發(fā)工具和工藝。丁老先生常年在這里理發(fā),還擁有自己的“專屬理發(fā)師”。“每次到這里理發(fā),已經不僅是一種習慣,還是一份情懷的寄托。”丁老說。

  沿著中山路繼續(xù)前行,在各個路口的巷子里,還有不少歷史悠久的家宅。“陳光純故居”、通政巷的“蘇廷玉故居”、花巷的私人百年老宅,這些對于泉州人來說,都不陌生……

  與丁老的“90”不同,當天與我們一路同行探訪中山路的,是一名“95后”大學生小李。

  “作為一名老泉州人的我,竟然對于自家門口中山路的古跡知之甚少,實在慚愧。大家笑著說今天有‘兩個90后’,一個是九十高齡的丁老先生,一個是‘90后’的我。我一細想,這兩個‘90’可以說代表了兩個不同時代的人群,彼此之間跨越了半個多世紀。現在的泉州老城區(qū)不僅包括中山路,還有西街、東街等許多地方,有越來越多的閩南文化生態(tài)保護區(qū)泉州古城示范區(qū)正在陸續(xù)保護和建設。老一輩的人對這片故土念念不忘、情深意切;我們新一代的泉州年輕人或許是時候思考如何對我們的家鄉(xiāng)多一些了解,增一分熱切,添一絲關懷!希望新時期的泉州人能夠保護好,傳承好我們的閩南歷史文化,讓老一輩的那份‘念念不忘’在我們這一代人的身上‘必有回響’!”小李說。

12

  中山路的騎樓建筑古香古色

  古城生活萬花筒

  步行,或許才是探索中山路的正確打開方式。滿街道的各式店鋪、聯排式的騎樓建筑,以及錯綜復雜的老巷古跡……這里,發(fā)生了太多傳奇故事,沉淀了太多歷史的記憶。它仿佛是古城的萬花筒,唯有用腳步丈量、用心靈感受,方能看到其中的絢爛多姿。

  冷冽的冬天,頂著陣陣寒涼的風,行走在中山路上。

  早就聽說奎霞巷有家扁食湯店,一開便是三十多年,住在附近的老泉州居民都對它有口皆碑。于是,便決定去探尋一下這家老店。

  “哦,我知道你們說的是哪家店了。往這里拐,再直走大概五十米就到了。店鋪不大,但扁食湯的味道的確很正,他家的扁食都是親手包的。你們走過去的時候注意點,別走過頭了。”剛開口詢問,家住在附近水門巷的胡先生,便告訴了我們答案。按照他的指點,果然找到了這家老店。門店不大,環(huán)境也算不上優(yōu)雅,但當那碗熱氣騰騰的扁食湯端上來時,還是忍不住三五口就把它吃完了。邊吃邊感受著古城里那份原汁原味的生活味道。

  繼續(xù)沿著主街走。沒幾步,便來到了傳說中文藝青年喜去之處——花巷?;ㄏ锏拿?,總會讓人很自然地想起著名詩人戴望舒的那首《雨巷》。除了詩意和朦朧之美,花巷比雨巷更多了幾分厚重歷史之美。

  提起花巷,老泉州人都會想起扎花手工藝。如今已是盛況不再,唯有堅守在花巷口的那家扎花店仍能看出曾經的端倪。還有那家羅新照相館,也是泉州人的花巷記憶之一。照相館至今已開館26年了,不變的是,在它一樓的櫥窗里,依然貼滿了各種黑白照片??粗鼈?,仿佛時光倒流。走進館內,你會驚訝于主人保存著的那些傳統(tǒng)照相器材。其中一架老式照相機,據店老板陳培新介紹,是上世紀60年代花了4000多元錢買下的,這筆錢相當于當時一套房子的價格。“我是從爺爺陳春木那邊學來的傳統(tǒng)照相技術。從爺爺到父親,再到我這一代,總共傳承了三代,歷時有百余年時間。”陳培新說。

  出了照相館,再沿著中山路往南走,即到“泮宮”。走過“泮宮”門,就到了文廟廣場,視野立馬由繁華喧囂轉入古意寧靜。而距離泮宮大門不遠處則是文莊蔡清祠,對于泉州文史界人士來說,并不陌生。它始建于明隆慶四年(1570年),祭祀的是蔡清。蔡清字介夫,號虛齋,是明朝著名的大理學家、教育家,官至國子監(jiān)祭酒。蔡清祠五開間、硬山頂、燕尾脊、“出磚入石”式外墻……保存了泉州傳統(tǒng)民居建筑形式,面積近400平方米,現為泉州文庫整理出版委員會辦公場所。

  在這里,你總能看到幾位老者圍坐在一起。他們一邊翻閱著厚厚的文獻書籍,一邊談論著泉南舊事。節(jié)假日時,更是時有南音雅會在此上演。

  煥發(fā)新活力的古街古建筑

  中山路一帶的小巷里,隱藏著許多“中西合璧”的建筑,燈火闌珊處,曾有多少澎湃激蕩的往事在暗中涌動,每座小洋樓的背后都有訴之不盡的故事,它們匯成一條又一條記憶的河流,讓人感受到世事的變幻莫測和人生的潮起潮落。走遍這些優(yōu)秀歷史建筑,你會發(fā)現,原來泉州城還有這么多美麗的風景和歷史,它們是閩南文化和東南亞文化相結合的產物,是近現代經濟發(fā)展和社會歷史演變的見證,是不可多得的歷史和藝術瑰寶。

  蘇廷玉故居,有近兩百年的歷史。當年,蘇廷玉官至四川省按察使署布政使、總督加兵部侍郎銜。卸任南歸后,回到泉州居住,他捐修泉州考亭、文昌廟、尊經閣,撰書(寫)關岳廟中的《覺世真經》《泉州武帝廟記》等。蘇廷玉故居范圍很大,屋宇連綿,故居以五進五開間、燕尾脊結構官廳為主體。后來發(fā)生變故,漸漸落入他姓,有的改建成民居。2014年年底,泉州年輕的文創(chuàng)人士將官邸進行保護性修繕,修舊如舊,并成立“印記閩南文化驛站”,充分利用名人故居古厝打造富有海絲文化、閩南文化特色的藝術空間。配套特色藝術展廳、海絲劇場、官邸驛站、閩南私房菜、茶舍等,經常舉辦各種特色藝術展覽、交流;展示陶瓷、茶道、香道、閩南花燈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表演獨具閩南傳統(tǒng)特色的南音、高甲戲、梨園戲、木偶戲、拍胸舞、火鼎公婆等節(jié)目,為本地居民及外來游客打造一個最閩南的文化休閑綜合體窗口。

  “總督府邸曾經那么顯赫不凡,我們當時著急啊,覺得不能讓它像許多官式古院落那樣殘破衰敗,而古宅不同于古董,只有在使用中才能讓它得到更好的保護,所以,我們加入文創(chuàng)元素,讓古宅‘活’起來并煥發(fā)新生。”負責人上官志鵬表示。

  記者走進這里,既品茗論道,又觀茶藝賞古樂,還品嘗了閩南特色美食。中華茶文化、瓷文化、香文化、閩南美食文化在此匯聚一堂,淋漓盡致地書寫著“最泉州”的文化。一代名臣蘇廷玉的古韻濃郁的古宅,閩南各種特色文化融會貫通、活力充沛的印記閩南文化驛站,兩者相得益彰,被譽為“泉州官邸古厝典范,閩南傳統(tǒng)文化地標”。而來自上海的游客陳先生就住在這里,他很興奮地說:“不大的泉州,濃縮了那么多的古建筑精華,一磚一瓦都夠特色了,還可以體驗到活態(tài)的文化,太享受了。”

  陳光純故居、黃宗漢故居……中山路北段的名人建筑太多了,美中不足的是,有些優(yōu)秀建筑還不為人所知,有的大門緊閉。這些古香古色的建筑點綴在日新月異的泉州城里,它們是亮麗的“古老名片”,是城市傳統(tǒng)特色風貌的具體體現,是不可再生的、寶貴的文化資源,希望有朝一日,人們能進一步走近它們,認識它們。(記者 周湖健 賴小玲 胡彥明 記者 葉曉軍 | 圖)

原標題:中山路,串起千年古城文化
責任編輯:連培煌
相關閱讀:
新聞 娛樂 福建 泉州 漳州 廈門
猜你喜歡:
熱門評論:
頻道推薦
  • 泉州:當AI遇見孤獨癥,科技解碼干預新范式
  • 首批1500萬元訂單啟運 南安優(yōu)品借道義烏走
  • 世界泉州青年聯誼會日本分會暨日本泉州商會
  • 新聞推薦
    @所有人 多項民生禮包加速落地快來查收 三峽大壩變形?專家:又有人在惡意炒作 北京新一波疫情為什么沒出現死亡病例? 戴口罩、一米線 疫情改變了哪些習慣? 呼倫貝爾現幻日奇觀 彩虹光帶環(huán)繞太陽
    視覺焦點
    石獅:秋風起,紫菜香 石獅:秋風起,紫菜香
    石獅環(huán)灣生態(tài)公園內粉黛亂子草盛放 石獅環(huán)灣生態(tài)公園內粉黛亂子草盛放
    精彩視頻
    醫(yī)解百科丨立冬進補 不是大補特補(視頻)
    醫(yī)解百科丨立冬進補 不是大補特補(視頻)
    醫(yī)解百科︱空腹不能吃柿子,是真的嗎?(視頻)
    醫(yī)解百科︱空腹不能吃柿子,是真的嗎?(視頻)
    專題推薦
    關注泉城養(yǎng)老服務 打造幸福老年生活
    關注泉城養(yǎng)老服務 打造幸福老年生活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yǎng)老事業(yè)短板,提升養(yǎng)老服

    新征程,再出發(fā)——聚焦2021年全國兩會
    2020福建高考招錄
     
    48小時點擊排行榜
    打造產城融合、共同富裕磁灶樣板 磁灶獲 福州西湖公園金秋菊展 3天迎客18萬人次 晉江蘇垵村獲評省級鄉(xiāng)村振興示范村 遮風擋雨惠民生 光伏發(fā)電助增收 英林鎮(zhèn)柯 以創(chuàng)新科技與匠心設計護航 晉江品牌閃耀 特色品類成增長新引擎 泉州糖果前三季度 深讀丨“會地合作”引智 “滴灌”產業(yè)土 黑臉琵鷺連續(xù)五年來石獅濕地公園越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