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青海雜多8月3日電 題:青海格仲草原上的雪域牦牛文化盛宴
中新社記者 張?zhí)砀?/p>
八月的格仲(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境內(nèi))草原,牧草肥美,牛羊成群。
大清早,雜多縣薩呼騰鎮(zhèn)六十二歲的藏族老人日薩阿寶,以嶄新的白色襯衣搭配古樸藏袍,站在帳篷外,即便是陌生人,也會邀進去喝上一碗冒著熱氣的奶茶。
幾日前,日薩阿寶和家人,早早拉著多年前編織的黑牦牛帳篷,帶上生活家當,在縣上蘇魯鄉(xiāng)的吉索灘“安營扎寨”,來迎接本月1日開始在此舉辦的為期五天的中國三江源牦牛文化節(jié)。
日薩阿寶的黑牦牛帳篷在去年縣里的一次評選中,獲了一等獎。十余平米的黑帳篷,四周壘砌著一米多高的牛羊毛袋子和牛皮口袋,里面裝滿了青稞、曲拉和面粉,帳篷正南面掛著一副唐卡,前方酥油燈的火苗在搖曳,東北角泥砌的灶臺上熬著乳白色奶茶,東南角的地上鋪著一溜羊毛毯,桌上放著家里常食的酸奶、奶茶、酥油、炒面、糖果。
作為中國三江源牦牛文化節(jié)上的重頭戲,日薩阿寶和其他牧民搭建的各式帳篷,扮演著流動“博物館”的角色,只為了集中展示格仲草原上的游牧生活場景。
牦牛文化節(jié)是感恩牦牛這個威武的“笨家伙”的節(jié)日。日薩阿寶指著帳篷里的物件說,“過去,我們牧民所有的吃、穿、住、行都與牦牛分不開。”
而日薩阿寶的兒子兒媳和孫輩,早已被不遠處動感的藏歌所吸引,一場還原雪域高原游牧生活場景的演出,被來自四面八方的牧民團團圍在里面。
“爺爺,溫順的牦牛到底從何處而來?”一名披發(fā)、著黃色藏服的孩童,被馱在牦牛背上,發(fā)問。
“藏民族牦牛文化源遠流長,聽爺爺給你細說??!”著傳統(tǒng)格仲藏袍的白須老者,左手牽著牦牛,右手搖著經(jīng)筒,回答道。
瞬時,場內(nèi)雷聲滾滾,上百名上身裸露、腰裹動物皮毛、手持弓箭和皮繩的披發(fā)藏族漢子,遠遠凝視著發(fā)出陣陣粗獷吼聲的野牦牛群,隨即藏族漢子們包圍起野牦牛群,伸手撫摸牛頭和牛角,野牦牛也變得溫順起來。
成功馴服野牦牛后,在藍天綠草間,成年牧民趕著大批馱著帳篷和吃食的牦牛出現(xiàn)在場內(nèi),孩童手里拉著牧犬,老人佝僂著身子,搖著轉(zhuǎn)經(jīng)筒,走在牛群后面,累了,一家人點著牛糞,煮奶茶喝。
隨后,藏族姑娘手捧盛滿牛奶的吉祥龍碗,展現(xiàn)待客禮儀,而身著節(jié)日盛裝的青年男女,拿、背或扛著擠奶桶、酥油桶、水桶、牛糞背簍、牛皮口袋、黑白捻線球、酥油磚現(xiàn)身,最后,格仲姑娘演示揉牛皮、揉羊皮,格仲小伙則用黑牦牛線編織毛氈,以全景展示雪域高原的游牧文化。
離日薩阿寶的帳篷百米開外,雜多縣左青寺喇嘛曲周,花了兩個多月時間,用牛糞堆砌帳篷的圍墻和犬圈,捏出牦牛和牧人的形象,并展示薄餅形和菱形的牛糞,吸引大批牧民和游客拍照。
“在雪域高原,牦牛文化比藏傳佛教更源遠流長?!蔽鞑仃笈2┪镳^館長吳雨初對中新社記者說,“所謂牦牛文化,其實就是以牦牛為支撐的游牧民族的生產(chǎn)和生活方式,以及牦牛背上所馱載的歷史與文化?!?/p>
在吳雨初看來,即便在牦牛文化同樣面臨現(xiàn)代化沖擊的當下,其并不會消亡,仍然會表現(xiàn)出頑強的生命力,“有些本身就適合雪域高原的東西,自然會傳承下來,牦牛文化是一種生態(tài)文化,是可持續(xù)的、循環(huán)的生產(chǎn)和生活方式,這正好符合青藏高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