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遵通今天68歲,退休前在家鄉(xiāng)福清擔任初中物理教師。他說,為撰寫這篇5000余字的論文,他前后歷時35年,而論文中揭示的問題是早在54年前,即他讀初二的時候就發(fā)現(xiàn)的。他認為,初中《物理》教科書中涉及的一些定義存在紕漏,書中的一些句子也存在語病。

專為課本挑錯的莫老師
“這可是會誤人子弟的大事!”為此,多年來他費盡心血寫了這篇論文,但始終未發(fā)表。
論文闡述了這些觀點:(1)語法不當。莫遵通說,有初中物理課本對牛頓第一定律的敘述為:“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時候,總保持靜止狀態(tài)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他認為,“一切……或……”的句式搭配存在語病,“一切”只能跟“和”搭配。(2)概念不全。莫遵通說,初中物理課本上記載,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提出:“物體受力則運動,不受力則靜止。”這個說法不全面。因為當物體受的力不夠大時,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或形狀也不會完全發(fā)生改變。此外,除了受力發(fā)生運動,動能和勢能作用也能使物體運動,比如,“立定跳遠”依靠人蹬地時的彈性勢能作用而運動。因此,莫遵通將相關定義改為“物體變化或運動的原因是能量的做功”。(3)概念擴大化。莫遵通說,初中物理課本上記載,牛頓第三定律為:“當兩個物體互相作用時,彼此施加于對方的力,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實際上,作用力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反作用力。(4)定性有誤。莫遵通說,初中物理課本上寫明:“慣性是一切物體所固有的一種屬性”。莫遵通認為,“慣性”是物體的一種瞬時狀態(tài),并非物體的性質(zhì)。
榕城近來烈日炎炎,最高氣溫超37℃。莫遵通老人從福光南路家中來到福州晚報,又走路又搭公交,花費了一個多小時,他曬得滿臉發(fā)紅,兩鬢淌著汗。不過,為讓論文得到認可而勞碌,他已經(jīng)習以為常了。莫遵通說,論文今年1月6日完稿后,他先后向國內(nèi)多家物理期刊投稿,但都以失敗告終。上周一,他還專程上北京找了人民教育出版社,該社物理室和語文室的老師答應研究上述“一切……或……”的問題。
莫遵通1947年出生,1966年從福清一中高中畢業(yè),時逢文革,只好回家種了12年田,其間娶妻生子。他沒有放棄讀書夢,恢復高考后,他于1978年考取福建師范大學福清分校大專班,主修物理專業(yè)。之后,他先后在福清洪寬中學和柏仙中學擔任初中物理教師,直至退休。
記者搜索得知,2004年、2005年和2008年先后有媒體報道過莫遵通“挑出了各版本物理教材的數(shù)十處毛病”。人民教育出版社工作人員表示,在修訂物理課本時,他們已經(jīng)借鑒過莫遵通的意見,對其中一處差錯進行了修改。2008年那次,上??茖W技術(shù)出版社科教編輯部副教授邵海秀還為此專程赴榕,隨后“承認教材用詞不準確,但沒有科學性錯誤”。此外,網(wǎng)絡上也有人對“慣性是物體的性質(zhì)”提出過與莫遵通相同的質(zhì)疑。(記者 朱丹華/文 張旭陽/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