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在那個難忘的二月早晨離開你的時候,原以為這只是短暫的別離。我本計劃在蘇門答臘某處先找個棲身之處,等候安全時日再回來。我沒想到,這一別竟成永訣……每天有成千上萬的人民為他們的祖國犧牲,如果中國要屹立于世界之林,她的人民必須作出犧牲。”走進南安市省新鎮(zhèn)林路厝,展板上一封英文版《與妻訣別書》靜靜陳列,字里行間的不舍與決絕,令人為之動容。
這封信的落筆人,正是南安籍華僑、新加坡著名抗日英雄林謀盛。在1940年代東南亞戰(zhàn)火中,他寫下這封絕筆信,既有對妻子和家人的不舍,更有“祖國屹立需人民犧牲”的決絕。
林謀盛
拒做“高富帥”的抉擇:從實業(yè)家到抗日志士
背山面水、黛瓦燕脊、雕梁畫棟、亭臺樓閣……南安至今流傳著“有林路富、無林路厝”這句話,說的就是遠近聞名的林路厝。它是新加坡著名建筑師、實業(yè)家林路,在家鄉(xiāng)為子孫后代打造的避風港。1909年,林謀盛便在這里出生。
“小時候,林謀盛就是在這里長大,少年時期到廈門住過一段時間,后來才到新加坡。”林曉俊是林路的第五代后人,他告訴記者,林謀盛從小接受良好的教育,曾就讀于廈門鼓浪嶼英華學院、新加坡萊佛士學院、香港大學。
1929年,父親病逝,林謀盛返回新加坡繼承父業(yè)。不到10年時間,林氏家業(yè)在林謀盛的經(jīng)營下不斷壯大,林謀盛也成為新加坡著名的青年實業(yè)家。
就是這樣一位“高富帥”,原本可以過著平安順遂的生活,卻在中國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
看到祖國陷于水火之中,林謀盛第一時間站了出來:籌集賑款購藥購物送往祖國。1943年,抗日戰(zhàn)爭膠著的時刻,林謀盛秘密來到馬來亞,擔任盟軍136特工部隊的中方領導人,領導海外華人開展地下抗日活動。
“當時,林家事業(yè)正處鼎盛,林謀盛本來計劃擴大家業(yè),續(xù)建林路大厝,可戰(zhàn)火燒到國門,他當即擱置所有規(guī)劃,一心投身抗日。”林曉俊告訴記者,親友曾寫信問詢續(xù)建大厝之事,林謀盛憤然地說:“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沒有國,哪有家?”隨即把資金全部投入抗戰(zhàn)事業(yè),購買飛機武器,并且參與發(fā)動僑界抵制日貨,籌集賑款,支援抗戰(zhàn),發(fā)動馬來亞丁加奴州日本經(jīng)營的龍運鐵礦罷工,給予日軍沉重的打擊。
1944年3月,林謀盛不幸被日軍捕獲,雖飽受3個月酷刑,他卻毅然堅守情報秘密。同年6月29日,他在獄中壯烈犧牲,年僅35歲。
跨越時空的回響:古厝里的紅色傳承
80多年過去了,斯人雖逝,但字里行間的家國情懷仍在激蕩,更在后代身上續(xù)寫著新的故事。
記者了解到,林謀盛的后人們遍布各行各業(yè),有身著戎裝的軍人、執(zhí)掌企業(yè)的實業(yè)家,也有救死扶傷的醫(yī)生、維護正義的律師,甚至不乏駐外的外交大使,在各自崗位上踐行著先輩精神。
“當戰(zhàn)爭來臨時,他毫不猶豫地挺身抗敵,最終獻出了自己的生命。父親的事跡給了我們清楚的啟示:國家有難,人民就得保家衛(wèi)國,和平來之不易。”林謀盛的兒子林懷玉已年過八旬,2024年恰逢父親逝世80周年,林家后人發(fā)起了“先人尋跡之旅”,從立有林謀盛名字的路標,抗日時的秘密居所,被嚴刑拷問的學院,被關押致病死的監(jiān)獄,抽絲剝繭,回溯他在山城短暫而毀滅性的旅程。“重走父親人生最后的路,特別是站在他曾受折磨的地方,想到他被折磨3個月,卻咬緊牙關始終沒透露情報,心里又酸又敬,那一刻,覺得離他的精神特別近。”
如今,林謀盛的故事不僅在新加坡流傳,更在家鄉(xiāng)南安市省新鎮(zhèn)滿山紅村生生不息。
位于南安省新鎮(zhèn)滿山紅村的林路厝
近日,一場以“傳承紅色基因爭做時代新人”為主題的暑期活動在滿山紅村展開,130名滿山紅小學學生走進林路厝,踏上這場點燃信仰的紅色之旅。
“原來課本里的英雄就在我們身邊。”孩子們在講解員的動情講述中,眼眶泛紅。這位抗戰(zhàn)英雄的家國情懷穿越時空,在孩子們心中種下愛國主義的種子。
“每年都有很多單位和學生來參觀,我們一直免費開放。作為林謀盛家族后代,把這份精神傳遞下去,是我們的責任。”如今,林曉俊不僅義務擔任林路厝的管理員,還時常兼職講解員,向大家講起林謀盛抗戰(zhàn)的故事。
“讀書志在圣賢,非徒科第;為官心存君國,豈計身家?”時過境遷,林路厝二樓廳堂的木扇墻上,至今還保留著林路在光緒年間請人揮毫寫下的《朱子家訓》,林謀盛用生命踐行了這份家國大義,在時代的洪流中留下了滾燙的回響。(記者 賴香珠 李想 通訊員 陳榕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