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華語樂壇凋敝的當下去回望上世紀90年代初華語音樂的輝煌,你肯定認為黃國倫是個幸運兒。
因為,哪怕他現(xiàn)在的身份是“綜藝咖”,但他也還是華語樂壇當之無愧的“金牌制作人”:在王菲《我愿意》、張信哲《不要對他說》等金曲背后,都有黃國倫的名字。
但其實,黃國倫說自己對于音樂有著太多遺憾,在江蘇衛(wèi)視原創(chuàng)音樂節(jié)目《金曲撈》的舞臺,他把自己封為“金曲撈王”,意思是自己有很多首沒有被人賞識的好歌。在采訪中,他說自己可不想當什么“喚醒師”,“我只希望我的歌能被喚醒。”
黃國倫談華語音樂過往
金曲需要天時地利人和
齊秦的《袖手旁觀》20年后才被真正喚醒
作為《蓋世英雄》《蒙面唱將猜猜猜》之后江蘇衛(wèi)視又一檔原創(chuàng)音樂節(jié)目,《金曲撈》再次拓寬了音樂節(jié)目的范疇——它不再主打人與人之間的PK,而是將關注力放在華語樂壇歷史中那些曾經因為各種原因未能走紅的好歌身上,期待撈出金曲,發(fā)掘遺珠。
打撈遺珠,勢必需要一些極懂華語音樂歷史的嘉賓,在節(jié)目里已經被譽為“華語音樂百科全書”的黃國倫,就是這樣一個人物。
從1991年跨入流行樂壇,到1994年因為《我愿意》成名,黃國倫經歷了華語樂壇最鼎盛的時代,也見證了它的掙扎和式微。在他看來,恰恰是最鼎盛的時期,被聽眾遺漏掉的金曲才最多,而為何好歌會變成蒙塵遺珠?他說有三個可能:生不逢時、懷才不遇、遇人不淑。
這種例子,在黃國倫的字典里隨便翻翻就是一個。生不逢時,就是指這首歌生錯了時代,它可能特別超前以致于當時的人們不能欣賞。黃國倫舉了自己寫給齊秦的《袖手旁觀》——這首歌是1995年齊秦專輯的第三波主打,但最終也沒有走紅,還是20年后,被李健、張宇、蕭敬騰、林志炫在多個音樂節(jié)目中唱紅。
懷才不遇,黃國倫舉了自己寫給趙薇的《玩具》,他說這首歌相當好,也定了當主打,但不幸的是趙薇去臺灣發(fā)片時剛過九二一大地震,全臺死傷無數(shù),“《玩耍》也不適合做主打了。”
至于遇人不淑,他說就是唱片公司高層不懂這一首歌的好,導致它被埋沒。他透露說當年《我愿意》差點變“遺珠”,“唱片公司覺得不會流行就主打《執(zhí)迷不悔》,但《執(zhí)迷不悔》效果不是很好,才勉為其難第二波主打《我愿意》,結果才紅。”甚至連他寫的辛曉琪的《味道》最初也不是主打歌而只是配菜,“后來不知道什么原因突然主打,才最終走紅。”
所以,一首歌到底能不能夠走紅,黃國倫說真的需要“天時地利人和”,他說自己寫了很多好歌,但有的沒有變成主打,有的是公司沒有錢去推廣,有的是因為僅僅是電影主題曲,“金曲和遺珠背后都有太多故事,這也是一首歌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