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金雞電影論壇·學術論壇在廈舉行。本次論壇以“中國電影與時代敘述”為主題,多位資深電影人與創(chuàng)作者齊聚一堂,結合自身創(chuàng)作實踐,探討時代變遷中觀眾審美需求的迭代、電影敘事的創(chuàng)新表達。
本次論壇分為年度演講和圓桌對話兩部分,北京大學人文特聘教授、北京大學電影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戴錦華以《再追問:電影是什么?》為題作主旨演講。圓桌對話環(huán)節(jié),在上海戲劇學院副院長、教授聶偉的主持下,導演、編劇、制片人尹力,電影導演鄭大圣,動畫導演、編劇於水,電影編劇游曉穎,圍繞主題對電影問題和電影現(xiàn)象展開思辨。
尹力以電影《云水謠》為例,分享了用純粹愛情敘事承載海峽兩岸家國情懷的創(chuàng)作思路,該片通過兩岸演員的聯(lián)袂演繹,不僅斬獲金雞獎、華表獎等多項大獎,更助力拍攝地成為5A級景區(qū)。尹力強調,國產電影當下更需回歸內容本質,讓創(chuàng)作者成為核心競爭力。鄭大圣則提出“大時代小切口”的創(chuàng)作理念,認為時代洪流中的個體故事如同“河床里的鵝卵石”,雖微小卻承載著完整的歷史信息,電影《1921》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讓他深刻體會到,創(chuàng)作者的價值認同與時代主流的契合是作品成功的關鍵。
今年8月上映的動畫電影《浪浪山小妖怪》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績。該片編劇於水認為,中國動畫應扎根自身美學體系,在傳統(tǒng)國畫、連環(huán)畫等文化基因基礎上進行當代性轉化。游曉穎聚焦女性題材與社會議題,從《我的姐姐》到《小小的我》的創(chuàng)作,讓她認識到,在電影創(chuàng)作中,比議題設置更重要的是如何傳遞議題,“需要用綜合性、類型化的手段去表達。”
?。◤B門日報記者 林欽圣)
【點擊】
學者戴錦華:
希望中國電影 成為“民族的家庭相冊”
11月14日舉行的金雞電影論壇·學術論壇,戴錦華帶來《再追問:電影是什么?》的年度演講。
在世界電影誕生130周年和中國電影誕生120周年的節(jié)點上,戴錦華的追問顯得尤為迫切。
“影院在,則電影存。”面對流媒體對電影工業(yè)的沖擊,戴錦華堅守影院的公共性價值。在她看來,影院的集體觀影體驗、大銀幕的美學要求,決定了電影的公共性本質——它必須承載社會共識,回應大眾的共同關切,而非局限于個人化的自我表達。戴錦華希望中國電影能成為“民族的家庭相冊”,記錄時代、凝聚記憶。
廈門日報記者 林欽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