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昌信局用來傳遞錢物書信的小窗戶,現(xiàn)在被封了,外面圍成了鴨棚
源興信局上面還有個炮樓
泉州檔案館收藏的僑批
泉州檔案館收藏的僑批
海都閩南網訊 閩南語中,“信”讀作“批”。在東南亞一帶拼搏的閩南人頗具創(chuàng)意,將書信與金融匯兌融合,與家人互通消息的同時,一并將錢寄回,稱為僑批。其主要發(fā)端于福建、廣東、廣西、海南等地,以閩南和潮汕地區(qū)為主要中心。其中,泉州僑批的歷史,最早記于明朝。至上世紀70年代末,因為銀行業(yè)和電訊、郵政日益發(fā)達,僑批逐漸消失。
分居海內外,僑批對華僑家庭關系和親屬聯(lián)絡起到決定性的作用。而在信中,華僑們不僅表達親人的思念,還提供資金建設學校、公路等設施,促進家鄉(xiāng)發(fā)展??箲?zhàn)時期,華僑們還通過僑批捐資行善,宣傳抗日。
由泉州市檔案館等官方機構收藏的各類僑批有一萬封左右,其他大部分依然散落民間。一封封僑批,記錄了歷代閩南人出洋開拓的歷史。
目前,福建和廣東正以“僑批檔案”的名義,聯(lián)合申報世界記憶遺產亞太珍貴文獻名錄。12月9日,在廣東的推介會上,泉州華僑歷史學會副秘書長劉伯孳向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做了詳細介紹。他希望在泉州舉行一次大型的僑批展覽,邀請聯(lián)合國專家前來,也讓厝邊們好好了解一下僑批歷史。明年5月左右,申報結果可見分曉。
【僑批,華僑通聯(lián)史】
一封封僑批,不僅傳遞對家鄉(xiāng)和親人的相思,還擔負起贍養(yǎng)家人、資助家鄉(xiāng)建設甚至保家衛(wèi)國的重任。
水客幫同鄉(xiāng)送信錢 最早記載見于明朝
泉州華僑歷史學會副秘書長劉伯孳介紹,明清以來,東南亞地區(qū)人氣漸旺,不少閩南人也加入移民大軍。當時,有些人會受同鄉(xiāng)華僑的囑托,幫忙將信和錢送回家鄉(xiāng),被稱為“水客”。他們收取的勞務費一般為所托付銀錢的5%左右。這幫水客便是僑批業(yè)的重要前身。
有關僑批的較早記載,是石獅大侖《蔡氏族譜》。里面講到,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一位叫“思叔”的菲律賓華僑匯款回家,他哥哥全家都依靠這些錢生活,還用這些錢修繕了家里的舊房子。
清末出現(xiàn)信局 華僑寄錢支援抗戰(zhàn)
隨著華僑增加,遍及東南亞,僑批越來越多,水客每次往返的時間也越來越長,華僑與家鄉(xiāng)通信聯(lián)系變得十分不便。清朝末期,一些水客發(fā)現(xiàn)商機,創(chuàng)辦信局。著名的王順興信局和天一信局,其創(chuàng)始人都是水客出身。
每個信局都有自己的經營區(qū)域,有的主營菲律賓,有的主營印尼,有的專攻新加坡和馬來西亞。以1938年為例,海外的部分僑批通過輪船運抵廈門鼓浪嶼,再走水路到晉江安海,而后走泉安公路至當時位于南門的泉州汽車站。接著,僑批再發(fā)往泉州各地。當時,在泉州南門外車站附近,還出現(xiàn)僑批一條街,即現(xiàn)在的聚寶街、中山南路一帶。
一封封僑批,不僅表達華僑對家人的思念和贍養(yǎng),還不時出現(xiàn)對家鄉(xiāng)學校等的資助。在抗戰(zhàn)時期,僑批還表現(xiàn)出強烈的民族氣節(jié)。1931年“9.18事件”發(fā)生后,僑批的印戳出現(xiàn)“抵制日貨、堅持到底。臥薪嘗膽,誓雪國恥”等字眼,很多華僑也在寄錢回家時叮囑,要買救國公債。
戰(zhàn)后信局增至百家 1976年歸中國銀行
1941年,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僑批運送途徑嚴重受阻。直到1945年,日軍投降后,僑批運送才再次恢復。因為戰(zhàn)爭影響,很多華僑急于了解家鄉(xiāng)親人的情況,1945年到1949年,泉州信局迅速增多,一度有上百家。
1956年,信局經過贖買、對私改造。當時的僑批派送員承擔起爭取更多僑匯的工作。因為華僑們寄錢回家,解決親人的生活問題,可以減輕政府負擔。而海外寄回的大量款項,還常常資助家鄉(xiāng)修建公路、學校等公共設施,有利于地方發(fā)展。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的郵政業(yè)和銀行業(yè)都有較大發(fā)展,私人信局的生存空間開始萎縮。到了1976年,僑批業(yè)務并入中國銀行,主要接管匯款功能,而其情感交流渠道則由發(fā)達的電訊及郵政替代。到此,國內僑批業(yè)退出歷史舞臺。
【走訪,新信局物證】
若想成為世界記憶遺產的一部分,僑批還需要更多的實物佐證。今年6月,泉州文史專家調研走訪,在南安梅山發(fā)現(xiàn)了2家新信局,規(guī)??氨戎耐蹴樑d信局。只是,目前尚未找到與這兩家信局相關的僑批。
源興信局:首家經營大馬和新加坡業(yè)務
源興信局遺址位于南安梅山鎮(zhèn)競峰村,由兩幢古厝組成。源興信局原名捷興信局,原立于清末,1927年重組改名,主營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僑批業(yè)務,是第一家經營這兩地的信局,在當時規(guī)模較大。
信局創(chuàng)始人的孫子,54歲的李清泉給我們當了向導。
雖然從小在古厝里長大,但對信局,他也只是從長輩那聽說只言片語。在大門左側一間黑暗的房間,借助打火機的微弱亮光,可見墻上有一個不高的小門,由鋼筋混泥土筑成。“這就是原來信局放錢的地方,只要錢一運來,整袋整袋地往里面放。為了防土匪,所以用水泥墻。原來還有扇鐵門,后來壞掉了?!边@處水泥小金庫面積約十多平方米,由木板隔出兩層,再往上就是負責保衛(wèi)古厝的炮樓。炮樓上布著槍眼,還可做瞭望偵查用。
1941年,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由東南亞往國內的僑匯運送被迫中斷。李清泉聽長輩說過,當時,附近有一所中學,由華僑出資修建,因為錢款無法準時送達,幾乎陷入停頓,源興信局還用自己的錢墊上。
或許,信局的故事還有很多,但李清泉知道的卻不多?!敖夥藕螅瑺敔斁秃腿皇骞チ讼愀?,信局的事,可能他們會更清楚一些吧。”每逢爺爺和奶奶的辰死忌或過年過節(jié),他才會和親人們回到古厝祭拜?,F(xiàn)在,古厝閑置,其中一間出租。
和昌信局:記者意外發(fā)現(xiàn)取信窗口
和昌信局位于南安梅山鎮(zhèn)新藍村,主營菲律賓僑批,在馬尼拉、廈門和南安設有分局,由陳榮西創(chuàng)辦。信局從清末一直經營至解放初期。
沿途問路時,只要提到“和昌信局”,村民們大都能準確指路,只是,信局的故事,大家都不知道。
信局后人陳老伯招呼我們參觀古厝。正對大門的中庭,有些房門上鑲著顏色對稱的玻璃。劉伯孳很肯定地表示,這些玻璃是進口貨,國內能生產,是解放后好幾年的事了。
陳老伯領大家走進一處鴨棚。鴨棚后方,有一堵木柵欄墻,距離地面一米多高的地方,有2個四方形的小窗口,與如今銀行柜臺上的窗口頗為相似。出發(fā)前,劉伯孳曾說,他們走訪時并未找到太多線索,希望我們能有新的發(fā)現(xiàn)。當我們將小窗口的照片給他看時,他確信,這正是當年排隊領取批信和批銀的地方。我們的走訪,給專家提供了新的線索。
或許可以想象,當輪船從菲律賓乘風破浪,再經車馬勞頓,抵達南安,信局鈴聲響起,盼望已久的僑眷們在小窗口前排起長隊。他們想要的不僅是保障生活的錢款,還有那封報平安、訴相思的信。
【口述,親歷者歷史】
今年起,泉州市檔案館與泉州市華僑歷史學會合作,對僑批從業(yè)人員進行采訪。目前已建立口述僑批歷史影像224分鐘,錄音151分鐘。從這些零散的錄音中,我們得以窺探僑批經營的點滴。他們希望,如果您家里藏有僑批,或者知道僑批從業(yè)人員,可以和他們聯(lián)系。
僑批派送員幫忙 找到印尼親人
講述者:黃皆得,87歲,中國銀行泉州分行退休職工,曾為天平信局派送員
1949年1月,光大信局廈門總局和泉州分局同時開業(yè),剛開始只收新馬地區(qū)的僑批,后來發(fā)展迅速,收匯地區(qū)遍及東南亞各地。
為了盡早送達,我們真的很拼命。有人說我們是工作是日跑短腿,夜間出差灑露水,是人與鬼爭路。還好當時沒什么扒手,不然真的是會“買命”?。√貏e是到快過年的時候,我要騎自行車,頂著風沙送到晉江金井和安海等地方,有時幾乎騎不動。后來,我基本固定送北峰和豐州這片的僑批。
進入中國銀行后,上級領導要求我們爭取更多僑匯、儲蓄和投資。當時,北峰招聯(lián)社區(qū)有位黃錦標先生,親戚在印尼旅居30多年,音訊全無。我大膽提議打開公婆龕,看見他叔父的名字。然后,我寫信到中國駐印尼大使館,請他們幫忙找人,還真的找到了。黃錦標很感謝我,爭取到了十幾萬僑匯。
在中國銀行,我們當時送僑匯,講究的是安全、準確和迅速,爭取做到當天僑匯當天送達。原中國銀行總行行長龐天順說,僑匯派送員又是服務員、代書員、代辦員和宣傳員,具有“五員”作用,非常光榮。所以,就算是春節(jié)期間也不例外,我們要爭取讓所有僑眷都能有錢度春節(jié)。利用派送的時候,多向他們宣傳僑匯的重要性,爭取到更多的僑匯。
送錢拿大麻袋裝 老是擔心被土匪搶
講述者:李誌忠,87歲,中國銀行泉州分行退休職工,曾為源興信局派送員
解放前,僑批行業(yè)競爭激烈,比的就是速度。晚上不管幾點,只要菲律賓的船一到,我們就要連夜開始派發(fā)。
南洋、國內的環(huán)境都很惡劣,派送僑批更是件很危險的工作,常常有土匪搶劫,甚至殺人。我的父親、哥哥也都是僑批派送員。我父親像“水客”一樣,到南洋把僑批帶回國,曾來回14趟。我的一個哥哥也是一家信局的僑批派送員,但是在1937年,一次到南安送僑批的時候,不幸被土匪打死。送錢的時候,由于數(shù)額大,都是拿現(xiàn)金的,用大布袋裝,走在路上都很沒安全感,怕被搶。
不過也有些土匪是例外的,不僅不會對派送員下手,還會特意保護他們。后來才知道,他們也有親人在海外,知道僑批的重要性。(本網記者 吳佳弘 黃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