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操場上散發(fā)著數(shù)十個蜂箱
清源山小學采用歐式建筑風格,豪華氣派
海都閩南網(wǎng)訊 前天下午,泉州市區(qū)清源山山麓,清源山小學城堡式的校門敞開著,廣場、綠化和主樓,似乎訴說著當年的繁榮。對于這個家門口荒廢的豪華學校,村民老李時不時都會過來走走。只是,每每跨過校門口的一大堆沙土,看見廣場上數(shù)十箱的蜂箱,他就很痛心。
2006年,這里的危舊樓房改造后煥然一新,變?yōu)闅W式風格的貴族學校,一度成為清源社區(qū)村民茶余飯后的談資。只是,這個號稱打造森林小學的貴族學校,猶如曇花一現(xiàn)。因招生失敗后,運營3年便關門閑置。山上的學生們,全部分流到山下就讀。
【現(xiàn)狀】教室堆稻草 操場養(yǎng)雞鴨
清源山小學,距離清源社區(qū)居委會不過兩三百米,與村里其他的民房相比,特別顯眼。歐式風格建筑,分成前樓與后樓。前樓是教學樓,后樓布置成食堂和學生寢室的模樣。城堡式的圍墻圈起一片低洼地,作為操場,只不過如今雞、鴨成了這里的主角。教學樓前的廣場上,散放著數(shù)十個的蜂箱,盡顯破敗。
與國內(nèi)一般的小學不同,這里的教室很小,只能容納十多個學生。倒是,美術室與音樂室特別大。根據(jù)教室門口的提示牌,這座學校,最多只招一至三年級的學生。
似乎停辦來得特別突然,抹去厚厚的灰塵,教室里的桌椅還是嶄新,電視和電腦依然安在。有一間教室,時間定格在7點13分,那是孩子上課的時間;有一間教室的黑板上,還寫著唐詩。一間教室里,甚至堆放著一堆堆的稻草。
樓梯間里,貼著學校的招生廣告,上面寫著“《星光大道》教育發(fā)展集團張無硯”。按照廣告中的設想,這是一所強調(diào)“熱愛、自主、靈動、超越”發(fā)展的學校,希望拓展森林小學教育新模式,“讓孩子親近大自然、自主學習”。
【疑問】
公辦清源山小學 究竟何時撤并?
村民老李痛心地搖搖頭,“可惜了,那么漂亮的學校就這樣閑置著”。
一說起學校的事情,村民們也圍了過來。在村民們的訴說中,記者得知,這個學校確實為張無硯所建。而在2004年以前,這里還是公辦小學。
村民李家良說,作為山上8個自然村唯一的學校,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清源山小學是清源山繁榮的中心。除了置辦小學,還有中學。只是后來,山上的生源慢慢減少,只留下低年級的學生。張無硯的學校辦成后,學生們逐漸分流到山下的第七中心小學就讀。
原有的清源山小學部分校舍為危房,張無硯與豐澤區(qū)教育局談妥后,對這里進行翻建、改造。老李說,按照設想,這里要打造成針對臺胞子女的貴族學校,公辦小學由此變身私立學校。
豐澤區(qū)教育局社管辦負責人柯先生證實張無硯打造貴族學校的說法。不過,柯先生表示,張無硯是2004年投資辦學的,而在2002年左右,原有的公辦清源山小學已停辦。按照政策,是允許民營資本注入的,并沒有違反規(guī)定。
不過,當記者要求出示公辦小學正式撤并的文件時,柯先生表示,文件肯定有,還需要找一找,沒辦法馬上給。
然而在昨晚的電話采訪中,張無硯告訴記者,原來的清源山小學是石頭房子,存在安全隱患。此前,他和豐澤區(qū)教育局談妥,擬引進臺灣先進的開放式森林小學模式,將這種理想教學,放到泉州來實驗。2004年改建前,原來的清源山小學還在辦學,里面有十多名低年級學生。
清源社區(qū)工作人員林女士也表示,由于計劃生育、部分家長到城里買房、打工等影響,山上的生源減少。大規(guī)模撤并應該是在2003年,當時她兒子就讀六年級,被“分流”到山下的學校去。低年級學生依然保留著,直至張無硯前來辦學。
沒有許可證 還能辦學近三年?
因考慮到改建會給學生正常上學帶來影響,張無硯主動提出,要給學生一定的交通補貼,將這十多名學生暫時“分流”到山下的第七中心小學就讀。于是,他和豐澤區(qū)教育局簽訂協(xié)議承諾,改建的2年,每個孩子可獲得一學期180元的交通補貼費。
2006年,他辦的學校正式招生后,因只辦一二年級,三至六年級的學生,他也一并補貼。后來,這個范圍擴大到整個清源社區(qū),大約涉及60多個小學生,張無硯一年要為此支付近2萬元的補助費用。
清源社區(qū)書記李培民證實,社區(qū)確實每年都收到這些補助金。
張無硯稱,根據(jù)他與豐澤區(qū)教育局簽訂協(xié)議,學校由他負責捐建,可擁有30年的使用權。為建設這所學校,他共投資了300多萬元。除了一年近2萬元的補助外,他每年還按照平方數(shù),象征性地給豐澤區(qū)教育局3萬元租金。不過,協(xié)議中標明,只要招收清源社區(qū)的一個學生,這3萬元就得返還給學校,用于辦學經(jīng)費。除此之外,學校自負盈虧。
可由于生源數(shù)日漸減少,到第三年辦學時,整座學校只剩下兩三個學生,老師也有3個。實在找不到生源,怎么辦?張無硯打報告給豐澤區(qū)教育局,在該局的建議下,學校暫停招生,暫時閑置。
“不是不辦,只要招到學生,學校仍然繼續(xù)運行?!睆垷o硯說,學校的硬件設施還都很新,他們也希望能繼續(xù)運營下去。當初,他還提出創(chuàng)辦臺胞子女的貴族學校,但由于在泉工作的臺胞中,有適齡兒童的,也只在個位數(shù),只好作罷。張無硯說,最近他也與豐澤區(qū)教育局協(xié)商,希望重新利用這里,或?qū)⑦@里打造成兩岸藝術教育基地等。
豐澤區(qū)教育局社管辦負責人柯先生表示,按照規(guī)定,張無硯是臺胞,辦民營學校,需要到省教育廳備案,并辦理許可證,但至今這所學校并沒有取得民辦學校許可證。而這所學校這畢竟是國有資產(chǎn),他們也考慮回收這個地方,打造成勞動教育實踐基地,仍作為教育產(chǎn)業(yè)的一部分,并不影響。但一切還在協(xié)商中。
對此,張無硯承認,他并沒有申請民辦學校許可證,“因為當時這方面的法律并不是特別健全”。
【影響】每日往返讀書路 耗時將近3小時
沒有許可證,公辦小學如何變身私立學校,這其中的緣由,豐澤區(qū)教育局回答一直很隱晦。而私立學校辦了不到3年,又停止招生。如今山上的學生就讀困難,卻是不爭的事實。村民李良建,平時打點零工,女兒在十中讀書,兒子在第七中心小學就讀。由于兩所學校的上下學時間不同,每天清晨,他都要分別載著女兒和兒子,到山下的學校上學。中午,吩咐兩個小孩在學校附近隨便吃點什么,傍晚再分別接回來。這樣一來,一天,他要騎摩托車往返四趟于環(huán)山公路上,耗去近3小時的時間。
李良建,并不是個例。每到傍晚,清源山的環(huán)山公路上,隨時都能瞧見家長騎車載學生回家的畫面。(本網(wǎng)記者 陳麗娟 黃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