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中評社報道,反核人士29日下午6時30分,“突襲”臺北市交通要道忠孝東路、林森南路口,時值臺北市下班尖峰時間,此舉一度造成干道交通大亂。不過,由于部分反核的激進人士與“獨派”團體認為訴求已經(jīng)表達,因而宣布撤退,部分“沖組”的激進人士事后在中山南路、濟南路口,與“公投盟”的部分成員有所爭執(zhí),最后不歡而散。
約5百名反核群眾在29日下午6時30分,打算聚集在林森南路、忠孝東路口,圍堵準備離開“行政院”的“閣揆”江宜樺。不料,群眾雖未成功圍堵江宜樺,卻也因為占據(jù)該路口,因而癱瘓忠孝東路的交通,不少受阻于路上的公車乘客,最后只得下車,少部分的市民還與反核群眾互嗆、對罵。
本身也在人群當中的臺大學生洪崇晏是日前號召群眾包圍市警局中正一分局的老面孔,他在接近7時的時候,拿起麥克風宣布要轉達蔡丁貴的意思,要大家撤退。他說,占領忠孝東路30分鐘的行動,已充分表達訴求,“建議大家退回中山南路、來日再戰(zhàn)!”群眾聞訊轉往“立院”。
不過,當群眾退回中山南路之后,約有20名學在中山南路、濟南路口,與部分“公投盟”成員發(fā)生爭執(zhí),這群學生認為,好不容易占領了忠孝東路、癱瘓了北市的交通,為何驟然喊退?這樣完全達不到“警告”當局的效果。
“公投盟”部分成員則苦勸,認為這種打游擊的方式,只會招來龐大的警力,屆時會有人受傷,同時也得不到市民的同情與支持;但這些“沖組”的學生反嗆,“今天既然要來、就已經(jīng)沒在怕受傷了!”雙方爭執(zhí)毫無交集,最后不歡而散,而沖組的學生,則跑進濟南基督長老教會內開會研商下一步,不過,其他成員則守在外頭,不讓“陌生人”靠近。
一旁圍觀的民眾則表示,占領忠孝東路的行為其實“適可而止”就好,畢竟沒有路權,而且蔡丁貴呼吁大伙退回凱道、中山南路等有申請路權之處,也是為民眾的安全著想,而面對沖組與“公投盟”的“不合”,也有民眾搖頭表示:“這樣下去只會分散力量,如何延續(xù)下去?”
事實上,除了多數(shù)民眾聚集在“立院”西側、中山南路一帶人行道外,包括濟南路、青島東路等,都只有拒馬、少數(shù)員警戒備,入夜后顯得相當冷清,不若之前反服貿學運時期人潮洶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