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舍爾1924年至1934年定居羅馬時的《自畫像》。(圖自臺灣《中國時報》)
埃舍爾1956年的石版畫《天長地久不相離》,繃帶相纏繞,象征永恒不渝的愛情。
據(jù)臺灣《中國時報》報道,電影《盜夢空間》主角們在迷宮里被追殺,那座無止盡的階梯迷宮,設計靈感就是來自荷蘭藝術家埃舍爾(Maurits Cornelis Escher)的名作《上和下》。埃舍爾利用人類的心理錯覺經(jīng)驗,創(chuàng)造出許多膾炙人口的版畫作品。臺灣民眾現(xiàn)在就能親眼目睹埃舍爾的版畫原作,“錯覺藝術大師:埃舍爾的魔幻世界畫展”首次完整呈現(xiàn)埃舍爾畢生藝術精髓。
由臺北故宮博物院、耶路撒冷以色列博物館等共同主辦的埃舍爾的魔幻世界畫展,共展出152件埃舍爾的版畫原作、素描手稿、埃舍爾親自雕刻的版畫版材,為該館館藏首次在東亞展出。大眾熟悉的《上和下》、《晝和夜》等代表作,以及構圖最復雜、長達3米的長卷《變形二》,均在展出之列。
埃舍爾1898年出生荷蘭,卒于1972年。住家是工程師父親設計建造而成,后來變成市立博物館。埃舍爾曾在這里舉辦過個展。雖然埃舍爾作品中充滿數(shù)理感,但求學期間的數(shù)學表現(xiàn)并不突出,反而自述巴洛克音樂、尤其是巴赫對他的啟發(fā)很大。
埃舍爾活躍于意大利、瑞士、比利時與荷蘭的60年間,正好是歐洲歷史上充滿混亂與革命的時代。策展人Ronit Sorek說,二戰(zhàn)對埃舍爾的沖擊很大,“戰(zhàn)前埃舍爾創(chuàng)作許多如家人的肖像畫,戰(zhàn)后他的創(chuàng)作變得灰暗、創(chuàng)傷和機械感?!?/P>
如1944年《遭遇》,象征悲觀的黑人和象征樂觀的白人排列成隊,又彼此鑲嵌在一起,最后面對面握手,彷如悲喜互為一體;1956年的《天長地久不相離》是他與妻子的自畫像,相互纏繞的繃帶構成男女臉龐,靈感來自小說《隱形人》主角飲用化學藥劑后隱形,但又不希望完全隱形,會用繃帶纏繞頭部。埃舍爾以此表現(xiàn)與妻子永恒不渝的愛情。
埃舍爾最有名的是運用科學原理創(chuàng)作的作品,如他以潘洛斯父子在心理學雜志提出“潘洛斯階梯”創(chuàng)作的《上和下》、《相對論》等,這種“不存在的建筑”無論向上向下都是無止盡的階梯,觀眾也找不到最高或最低點。
埃舍爾在平面空間里創(chuàng)造出立體世界的想象令人驚嘆,魔幻場景也為電影《魔王迷宮》、《全面啟動》靈感來源,同時也是數(shù)學家研究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