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臺灣《聯(lián)合報》報道,“巴里園”是澎湖最早的咖啡店,曾接待美軍顧問團、日本產(chǎn)業(yè)大臣。走過風(fēng)光歲月的巴里園,老板陳文博夫婦年事已高,決定年底熄燈;老客人不舍一甲子老店走入歷史,聲聲挽留。
承襲京都昭和風(fēng)格的巴里園,老式吧臺、門戶、窗簾、靠背椅的裝潢,流露一股溫暖人文氣息。老板娘黃春說,好多文創(chuàng)、觀光教授來看,都勸她“留著才是特色”。
走進昏黃燈光的店內(nèi),老板娘會親切送上水杯及毛巾,詢問顧客喜好咖啡口味,佐以蜂蜜蛋糕,一口咖啡、一口蛋糕;“在老澎湖人心中,巴里園就像臺北的波麗路西餐,曾是最時髦、最高級的享受”。
談起巴里園的催生過程,84歲的陳文博笑說,1957年他父親建屋想做生意沒本錢,光是思考做什么,就讓全家傷透腦筋。
當(dāng)年澎湖仍有美軍駐守,馬公市茶室一家一家開,那時大學(xué)畢業(yè)的弟弟服完預(yù)備役剛到日本留學(xué),寄回一本專門介紹咖啡店的書,建議父親“開這種店也不錯”。
巧的是,住高雄的妹婿打聽到臺南美軍基地眷屬回國前,留下冰箱、烤面包機、咖啡壺等“洋玩意兒”,不管會不會用全買回來;再添購一些新桌椅,加上朋友出借的唱機、唱片,巴里園就這樣在澎湖生根。
開店初期,一家人七手八腳,從家電設(shè)備開始摸索。過去從未看過冰箱,不知道上、下層的分別,啤酒、汽水買來就往冷凍庫塞,客人點來喝,還得耐心等退冰,來喝咖啡的美軍看到都快笑翻。
第一次客人點烤面包,同樣是狀況百出。雖然知道面包要涂奶油,什么時后涂沒人拿得準,大膽把奶油往面包上抹后丟進烤箱,沒想到加熱后香味四溢,意外烤出好味道;幾年后才慢慢了解“咖啡店怎么經(jīng)營。”
老板娘黃春說,當(dāng)年澎湖咖啡店少,巴里園生意好得不得了,客人怕來了沒地方坐,早上就訂位;陸、海、空軍及民眾來的時間都不一樣,“這可能是全臺最早的預(yù)約制!”
走過一甲子的巴里園,如今要結(jié)束營業(yè),陳文博夫婦非常不舍,但歲月不饒人,不得不忍痛頂讓店面;熄燈這天,老夫婦會請老朋友過來“看它最后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