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陽崇化書坊陳八郎宅刊行本《文選》
閩南網(wǎng)4月24日訊 臺灣“中央圖書館”為慶祝館慶,日前推出館藏古籍特展,眾多稀世名書紛紛亮相。展品中的一部“福建宋書”——建陽崇化書坊陳八郎宅刊行本《文選》,因為是宋刻、宋印,極為珍貴,被奉為“鎮(zhèn)館之寶”。本報駐臺記者日前特別獲邀進入該館特藏庫房,一品書香。
藏書柜紅檜木制
上周,圖書館特藏部史上首次面向記者開放,本報駐臺記者成為獲準(zhǔn)入內(nèi)參觀的兩岸四名記者之一。
剛走進古籍庫房,一陣夾雜著淡淡清甜味的芳香撲鼻而來。圖書館特藏組主任俞小明向記者介紹說,這是臺灣本土紅檜木的香味。紅檜木生長于阿里山,是臺灣最富特色的樹種,質(zhì)地很硬,防腐防蟲,還特別透氣,讓古籍始終保持“呼吸”的暢快,是珍藏古籍的書柜絕佳原材。她說,由于臺灣紅檜木已被列為禁伐樹種,館內(nèi)這一排排的大書架本身就是稀世珍品。
俞小明說,目前館藏量已達400萬冊,其中善本古籍達13萬余冊,特藏部所藏珍品則為1.2萬余冊及900多件拓片。圖書館工作人員表示,當(dāng)年抵臺的珍品古籍中,還有4萬多冊現(xiàn)藏于臺北故宮。
五臣注本《文選》為當(dāng)時考試參考書
宋版書俗稱“一兩黃金一頁書”,歷來是古籍收藏的極品。此次展出的珍品中有兩
件“鎮(zhèn)館之寶”均為宋書,分別來自宋朝中國印刷的重鎮(zhèn)建陽與揚州。
此次展出的《文選》為南朝梁武帝長子蕭統(tǒng)主編,是兩岸現(xiàn)存最早的文學(xué)總集,為公元1161年宋代著名的書商建陽崇化書坊(今建陽市書坊鄉(xiāng))陳八郎宅所印行,是完整的五臣注本。
俞小明介紹,五臣注本后又出現(xiàn)了六臣注本,對五臣注本大幅刪改,五臣注本開始失傳,《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亦稱未見此本,所以這部書實屬罕見秘籍。她說,宋時期福建印刷業(yè)極為發(fā)達,本書為士子的重要考試參考書,書中密密麻麻的圈點,歷代藏書家皆認為確實是宋人所圈校的證明。另外,本書字體刀法略帶瘦金體風(fēng)格,屬南宋初期建陽刊本風(fēng)格。
《注東坡先生詩》來自揚州
臺灣“中央圖書館”此次展出的另一件宋版書為南宋淮東倉司所刻的《注東坡先生詩》,來自揚州。該珍品存世的均為殘本,分別藏于北京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及臺灣“中央圖書館”。
俞小明介紹說,此書為宋
人施元之、顧禧注釋的蘇東坡詩集,距今至少有800年。此書在宋版書中堪稱佼佼者,是由書法家傅犀手書上版,字體模仿歐陽詢,所用紙墨也是上上之選。
抗戰(zhàn)時期搶救保存
臺灣“中央圖書館”前身為1933年籌設(shè)于南京的“國立中央圖書館”。
因抗戰(zhàn)時局動蕩,上海、江浙當(dāng)?shù)夭貢兰业暮笕思娂妼⒆鎮(zhèn)魃票緬伿郏髀淙毡?、美國等地,眾多留滬文化人士憂心忡忡,開始積極搶救。
在鄭振鐸、蔣復(fù)璁等人的共同努力下,這批文化人士冒險搜購了4.8萬多冊善本古籍。這些珍品后來由專人護送到香港,再空運至重慶,后再輾轉(zhuǎn)抵臺,成為該館館藏的重要基礎(chǔ)。
因當(dāng)時是秘密搜購,要躲避日偽耳目,所以所購古籍均在前頁加蓋“希古右文”印,尾頁蓋“不薄今人愛古人”印,以示標(biāo)記。此次展覽也因此命名為“希古右文特展”,分批展出搶救保存的這批珍貴古籍。(海峽都市報駐臺記者 練仁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