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前空調(diào)還開冷風(fēng),出去過了個長假,回來就得開暖風(fēng)了。”近日,北京氣溫驟降,而今天距離北京每年11月15日的正式供暖日也還有整一個月時間。

攝/法制晚報·看法新聞記者 劉暢

攝/法制晚報·看法新聞記者 劉暢
人們的著裝最近“亂了套”:有人穿短袖,有人穿棉襖。記者今天下午在三里屯看到,不少年輕人還保持著夏天的裝扮,T恤衫、涼拖鞋輕裝上陣,有人即使上身套上了長袖毛衣、衛(wèi)衣,下半身要么裙子搭長襪,露出大腿根,要么是七分褲九分褲露出腳踝。同時,也有一些人迅速換上了過冬的裝備:帽子、口罩、棉衣,一個也不能少。“月初我就穿上秋褲了,難道你媽沒提醒你嗎?”面對記者的采訪,市民劉先生半開玩笑的答道。

攝/法制晚報·看法新聞記者 劉暢
住建部要求根據(jù)天氣適時提前供熱
降溫這么快,暖氣何時來?記者了解到,住建部日前印發(fā)《關(guān)于切實做好北方采暖地區(qū)今冬明春城鎮(zhèn)供熱采暖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全力做好今冬明春供熱采暖各方面準備,確保北方采暖地區(qū)清潔取暖工作開局順利和供熱采暖各項工作正常推進。

攝/法制晚報·看法新聞記者 劉暢
通知明確,各地城鎮(zhèn)供熱管理部門要切實落實以人為本的服務(wù)要求,指導(dǎo)供熱單位按需供熱,與氣象、財政等部門建立會商機制,根據(jù)天氣情況,適時提前供熱、延遲停熱時間。
小貼士
穿衣別凍頭、腹、腳
雖說有“春捂秋凍”的說法,但醫(yī)生提醒,身體有三個部位不能“秋凍”,分別為:頭部、腹部和腳。
首先,老年人、心腦血管病患者、偏頭痛人群要注意保護好自己的頭部,在享受秋高氣爽的同時,最好戴著帽子和圍巾。
而對于腹部的保暖,漏肚臍的衣服再美也不建議穿了,低腰褲也盡量避免。對于老人和孩子,或者有胃病、宮寒的女性來說,不妨貼身穿一件背心,出門的時候可以穿一件坎肩或者馬甲,護住腰腹部。
腳部的保暖也很重要,建議大家要經(jīng)常熱水泡腳,可暖全身,防止痛經(jīng)等寒病的發(fā)生。手腳冰涼及體弱的人,不妨晚上穿雙薄襪子入睡。(記者 陳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