崢嶸考入黃埔軍校赴雷波籌建彝民抗日軍
2014年9月16日,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曾來到李仕安家中對其進行過專訪。他是彝族人,生于辛亥革命時期,父親是位教書先生。所以,李仕安從小就學(xué)了漢語,也十分喜愛讀書。
1930年冬,他考入成都的四川陸地測量學(xué)校,主攻地形科。后來,因表現(xiàn)突出,他被召進川軍部隊暫編一師,擔(dān)任上尉測繪員。
1935年,蔣介石為削弱地方軍勢力,首先整編了川軍部隊。再后來,成都開辦起黃埔軍校成都分校。那時候,行武出生的軍官大多斗字不識。但李仕安打小愛讀書,以優(yōu)異成績考入黃埔軍校成都分校第一期(同時成為本校第十期)學(xué)員。兩年后,他從軍校畢業(yè),來到鄧錫侯部127師381旅擔(dān)任上尉參謀。
“我見到了日軍轟炸成都。”李仕安生前曾回憶說道,他當(dāng)時在鹽市口一帶,看到爆炸后燃燒的房屋,還有撕心裂肺的哭泣聲。彼時,血氣方剛的李仕安心里充滿了憤怒。那年,他與一位彝族朋友,開始計劃著回雷波家鄉(xiāng)籌備彝民抗日軍。
很快,這一計劃通過上級的肯定,李仕安回到家鄉(xiāng)籌建中國國民黨四川省大小涼山黨務(wù)委員會。驕傲飛越駝峰航線帶隊赴家鄉(xiāng)搜救飛虎隊員
“這輩子最遺憾是沒上一線作戰(zhàn),最驕傲的是帶隊救援飛虎隊。”李仕安生前在接受專訪時如是說。
1944年4月,一架美國援華飛虎隊駕駛的B-29戰(zhàn)機不慎在雷波墜毀,機上的11名隊員則生死不明。此事,也引起中美兩國政府高度重視。中國方面急電西昌行轅,要求立刻派人前往營救。
李仕安說,他是“彝人漢官”,彝語漢語都懂,方便處理很多事。很快,一支由李仕安和美軍少校穆倫帶領(lǐng)的搜救隊,前往雷波縣月兒坡一帶搜救。
“當(dāng)時西昌到月兒坡,受多重原因影響,騎馬得近半個月。”這條最近的線路,因復(fù)雜的地方因素和難以預(yù)計的困難不得不放棄。最終,他們選擇走另一條路——飛越駝峰航線,再轉(zhuǎn)飛回昆明前往飛機失事點。
日夜兼程下,他們終于找到飛機墜落點,一大片林木被燒得焦黑,撞擊形成的數(shù)米深坑異常醒目。之后,當(dāng)?shù)赝了景驳俏呐軄碚业嚼钍税玻?ldquo;他們都被救走了,在我家做客哩!”
“11位機組人員,一位駕駛員遇難,其余十人都健在。”李仕安說。穆倫也取來木頭,為遇難飛行員做了墓碑。后來,因這次生死救援,穆倫同李仕安結(jié)下戰(zhàn)爭中的友情。參加抗戰(zhàn),也成了李仕安一生中的驕傲。
記者 楊力 攝影 楊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