餛飩拜冬,豆腐致富
除了餃子、湯圓,冬至美食可謂千里不同風(fēng),以下再舉幾個例子。
吃“冬至肉”,是南方冬至掃墓后同姓宗族祠堂按人丁分發(fā)“胙肉”的古老食俗。肉有生、熟兩種,分時按學(xué)歷高低,以示鼓勵;同時優(yōu)先照顧老人?,F(xiàn)在在湖南仍有此遺風(fēng),他們殺雞宰豬,把肉陰干享用,有諺語稱:“吃過冬至肉,身體賽牛犢。”
“供冬至團”也是江南習(xí)俗。冬至團是以糯米粉為面團,內(nèi)包肉、菜、糖、果、豇豆、赤豆沙、蘿卜絲等蒸成,主要充作供品,也可待客或贈送親鄰。
“餛飩拜冬”是北方的冬至食俗。《帝京歲時紀勝》說:“預(yù)日為冬夜,祀祖羹飯之外,以細肉餛飩奉獻。諺所謂冬至餛飩夏至面之遺意也。”之所以選用餛飩拜冬,是因為“餛飩之形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混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
南京,冬至要吃小蔥燒豆腐。常州人好吃熱豆腐,說:“若要富,冬至隔夜吃塊熱豆腐。”蘇州冬至節(jié),親朋好友要用禮盒送一種類似春盤的食品。金華人冬至各設(shè)酒肴,舉家歡慶。在貴州,最為普遍的就是吃狗肉。杭州人則是煮赤豆飯,蒸新米糕,并把冬至那天吃剩的魚頭魚尾放在米缸里過一夜,第二天再拿出來吃,稱為“安樂菜”。
舅姑贈鞋,宴請教師
冬至節(jié),民間還有贈鞋習(xí)俗,其源甚古?!吨腥A古今注》說:“漢有繡鴛鴦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曹植《冬至獻襪履表》亦有“亞歲迎樣,履長納慶”的句子。
后來,贈鞋于舅姑的習(xí)俗,逐漸變成了舅姑贈鞋帽于甥侄了,主要體現(xiàn)在孩童身上。過去主要是手工刺繡。送給男子的禮物,帽子多做成虎形、狗形、鞋上刺繡的也是猛獸。送給女孩子的禮物,帽子多做成鳳形,鞋上刺繡多為花鳥?,F(xiàn)在則多數(shù)是從集市上購買,樣式緊跟著時代的潮流。每逢冬至,一些地方的大人們總喜歡抱著小孩串門,夸耀舅姑贈送的鞋帽。
冬至節(jié),舊俗要由村里的德高望重者牽頭,宴請教書先生。先生要帶領(lǐng)學(xué)生拜孔子牌位。然后由德高望重者帶領(lǐng)學(xué)生拜先生。目前山西仍有冬至節(jié)請教師吃飯的習(xí)俗。晉西北習(xí)慣用燉羊肉招待教師,其情甚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