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獻血107次,共計15.4萬毫升,相當于全身的血液更換了38次。”近日,26歲的福州三中教師陳歷的獻血故事在朋友圈里瘋轉(zhuǎn)。這位“80后”為何獻血成癡?對于記者的采訪要求,陳歷婉拒,稱“自己做的其實是很普通的事”。多次溝通后,這位靦腆的小伙子方才聊起自己的故事。

正在獻血的陳歷
獻血準時如上班
陳歷第一次獻血是在念大二時。2007年7月13日,他在回家路上看到停在東街口的獻血車,“沒多想就去獻了”。陳歷覺得,血液可以再生,生命卻不能重來,“報紙上時不時就有車禍新聞,當災(zāi)難發(fā)生后,一些人因為沒有獲得足夠的血液而失去生命,實在太遺憾了。”
那一次在東街口獻了全血(指將人體內(nèi)血液采集到采血袋內(nèi)所形成的混合物,由液態(tài)血漿和血細胞組成)之后,陳歷被工作人員引導(dǎo)至省血液中心獻成分血(通過血細胞分離機單獨采集出某種血液成分,目前最普遍的是機采血小板)。此后,這位“80后”福州小伙,不論風(fēng)雨寒暑,都準時出現(xiàn)在福建省血液中心的機采室。上月29日是陳歷獻血的日子,他一早從工業(yè)路的家里騎車前往省血液中心。登記的護士打趣道,“陳老師,今天距你上一次獻血剛好兩周,你這是用計時器記的吧!”2012年7月以前,國家規(guī)定機采血小板間隔28天可以捐獻一次,陳歷在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期間,幾乎每個月都捐獻一次。2012年7月以后,國家規(guī)定機采血小板間隔14天可以捐獻一次,陳歷幾乎每個月都捐兩次。
疤痕成“勛章”
陳歷身高1米75,55公斤,瘦高但不羸弱。談起朋友圈里瘋轉(zhuǎn)他“7年獻血107次,共計15.4萬毫升,相當于全身的血液更換了38次”,陳歷說,除了第一次獻全血外,其余106次都是成分血。根據(jù)《獻血法》的規(guī)定,機采成分血1治療量折成全血800毫升,他每次大多獻2治療量的血小板,對等全血1600毫升,所以才有了15.4萬毫升的驚人獻血量。
由于長期堅持獻血,陳歷的兩只手臂上密密麻麻布滿了深褐色的疤痕。他笑說,“我本來就是疤痕體質(zhì),這算不了什么。省血液中心有近兩百名老獻血者,夏天光著手臂時,大家都是這樣。”在陳歷看來,扎針留下的疤痕有些像奧運賽場上的獎牌、戰(zhàn)場上的軍功章,甚至比之都更有意義,因為它們連接起了一條生命通道。
從2007年獻血至今,陳歷幾乎沒有錯過一次獻血機會,而且每次都是滿額捐獻。除了持之以恒,還和他長期維持的健康體質(zhì)分不開。對此陳歷很自豪,“獻血一百多次了,幾乎沒有因為身體不合格而延誤獻血的。身體越健康,血液狀況越好。”為此,他飲食盡量清淡,香煙絕對不沾,微量飲酒,每周登山一次。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順昌:曬秋打卡2025-11-06
閩南網(wǎng)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xiàn)泉州在補齊養(yǎng)老事業(yè)短板,提升養(yǎng)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