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園山出土的紅漆剔犀葵瓣式三層套盒。
7月17日至8月18日,市漆藝術研究院和市博物館將在朱紫坊38號舉辦2016福州國際漆藝雙年展,目前已有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共百余位漆藝家的近千件作品報名參展。這是福州乃至中國漆藝界的盛事,伴隨著雙年展的臨近,中國漆文化、福州漆藝發(fā)展史也逐漸為人們所關注。
我國是世界最早用漆的國家
中國是漆文化大國,也是世界最早用漆的國家。早在8000年前,杭州市蕭山區(qū)跨湖橋的先民已經(jīng)對漆的性能有所了解并開始使用。
此后,歷代對漆器工藝不斷推陳出新。到了清代,逐漸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制漆中心,如北京的雕漆、揚州的螺鈿、福州的沈紹安脫胎漆器。
福州漆器歷史悠久
市博物館館長、研究員張振玉昨天介紹:“福州是中國古代漆器工藝生產(chǎn)的重要基地之一,其雕漆工藝制作水平在宋代就已堪稱全國一流,有考古出土的雕漆文物相印證。”
宋代是福建漆藝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由于官方的倡導和扶持,福建漆藝制作開始形成規(guī)模。宋熙寧時,官府在福州設立都作院,內(nèi)設漆作。這說明此時當?shù)氐钠崴噭?chuàng)作已頗具聲名。從典籍與出土文物來看,宋代福州漆藝最突出的成果是“雕漆”。“雕漆”是在器胎上層層髹漆至一定厚度,再用刀刻出紋樣,具有浮雕效果的漆器。如今國內(nèi)所見的宋代“雕漆”主要有“剔紅”和“剔犀”兩種。宋代福州所作的“福犀”馳名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