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wǎng)6月16日訊 “荔枝吃一顆酒駕,吃三顆醉駕!”眼下,又到了吃荔枝的季節(jié),但最近,朋友圈熱傳這一消息,稱荔枝吃多了馬上開車,可能被查出酒駕。傳言中,一同被“酒駕”的還有楊梅、蘋果等時令水果。
昨日,海都記者聯(lián)合福州市交警支隊鼓樓大隊屏山中隊,用交警執(zhí)法的酒精測試儀,做了多組實驗。4名志愿者吃了新鮮的楊梅、蘋果,并沒有酒駕反應。唯獨荔枝,食用后,酒精濃度確實會升高,一度超過20mg/100ml酒駕標準,達到23mg/100ml,但只是短時間的,只要用清水漱口,或等幾分鐘再檢測,酒精含量已迅速下降。
實驗1 三種新鮮水果,只有荔枝會“酒駕”
實驗開始前,4名志愿者分別對著酒精測試儀吹氣,測出酒精含量均為0(指每100ml中的含量,下同)。隨后,鄭先生吃了6顆楊梅,數(shù)值仍為0;歇了一會兒,他又吃了9顆荔枝,再測試,酒精含量飆升到21,達到酒駕標準。
施先生吃了一個蘋果,數(shù)值仍是0。
實驗結(jié)果顯示,吃新鮮的楊梅、蘋果,沒有酒駕反應,唯獨吃了荔枝,酒精濃度會升高。
實驗2 不同的人,吃荔枝“酒駕”程度不同
3名志愿者同時吃荔枝,然后,吹氣檢測酒精含量。其中,林先生吃了3顆荔枝,測出酒精含量為6;再吃6顆荔枝,酒精含量上升到16,沒達到酒駕標準。鄭先生吃了3顆荔枝,測出酒精含量為0;再吃6顆荔枝,酒精含量上升到21,達到酒駕標準。
最后,海都記者毛朝青也加入測試,他一口氣吃了3顆荔枝,酒精含量立即飆升到23,達到酒駕標準;歇了一會兒,他邊聊天邊吃了6顆荔枝,酒精含量降為13,不再有酒駕反應。
實驗結(jié)果顯示,酒精讀數(shù)與個人體質(zhì)、吃得快慢有關(guān)。
實驗3 吃完用清水漱口,“酒駕”不見了
“立即漱口,或等幾分鐘,就測不出來了!”在交警的提示下,鄭先生、毛先生分別吃下9顆荔枝后,立即用清水漱口,馬上再測試,此時酒精含量都降到0。
林先生吃了9顆荔枝,幾乎沒開口說話,靜坐5分鐘后,再測試,酒精含量也降到0。
實驗結(jié)果顯示,吃了荔枝,只要漱口,或等待幾分鐘,就不會有酒駕反應。
交警:
真假“酒駕”,一測血液就知
根據(jù)法規(guī),駕車者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等于20mg/100ml、小于80mg/100ml,為酒駕;血液中酒精含量大于或等于80mg/100ml,屬醉駕。
記者查詢發(fā)現(xiàn),2014年7月,福州六一路,一男子酒駕被查,謊稱剛吃了荔枝,警方查出,其血液中酒精含量為31mg/100ml,屬酒后駕駛。男子這才承認,吃了全酒燉的目魚罐。
屏山中隊何警官說,除了荔枝,還有一些食物和藥品,吃后也可能被判“酒駕”,比如蛋黃派、醉蟹(螺、蝦)、啤酒鴨、豆腐乳、酒釀圓子、酒心巧克力、藿香正氣水,但這些食物、藥品的酒精量比較少,只會停留在口腔中,而酒類酒精會到達血液。
因此,市民遇到交警執(zhí)法時,可說明情況,要求漱口或隔5~10分鐘再測試。
此時,如果酒精濃度降到20mg/100ml以下,可放行;如酒精濃度仍居高不下,司機對于呼吸檢測有異議的,可通過血液檢測再次認定。因此,如果司機喝了酒,卻謊稱吃了藥品、食物,多次檢測指數(shù)仍居高不下,交警將帶其到醫(yī)院抽血。警方奉勸,駕駛員不可心存僥幸。
專家釋疑
荔枝高糖分易產(chǎn)生酒精
福州大學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汪少蕓教授分析,一方面,從樹上摘下后,水果內(nèi)細胞缺氧,會進行無氧呼吸,產(chǎn)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市民在食用時,口腔中的酶會對荔枝果肉進行分解,分解出無氧呼吸儲存在細胞內(nèi)的酒精。另一方面,荔枝含有較高的糖分,唾液中很多酶會對荔枝的糖分進行發(fā)酵產(chǎn)生酒精,從而可能被測出“酒駕”或“醉駕”。
那么,為何吹氣測得的酒精含量,在短時間內(nèi)會迅速降低?
她分析,人的胃里酸性較高,且沒有刺激酒精產(chǎn)生的酶,無法再進行發(fā)酵。因此,幾分鐘后,原本的酒精就消失了。每個人的體質(zhì)不同,每顆荔枝的大小、采摘時間不同,也可能導致測出的酒精含量不同。(海都記者 陳燕燕 毛朝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