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燕暉正在獻血。 徐晨 攝

招之即來的“熊貓血”捐獻者
“我每次到采血車前主動獻血,采血人員看到我的獻血證后都會‘拒絕’我,說我的血太珍貴了,要留著特殊患者緊急用血時使用。”來自閩清縣的獻血志愿者黃饒杰笑著說。
黃饒杰的血型是RH陰性O型,RH陰性血型在漢族人群中的概率約為千分之三,所以被稱為“熊貓血”。因血制品庫存時間有限,如紅細胞僅能存活35天,為不浪費稀有血型,碰到緊急用血時,省血液中心往往要臨時聯(lián)系“熊貓血”獻血者們上門采血。
從2003年第一次獻血后,黃饒杰每次接到血液中心電話,就往福州趕。“由于沒有進行廣泛的血液普查,許多‘熊貓血’患者平常都不知道自己的血型。一碰到危急情況,血源難覓。”黃饒杰說,“這個時候,再急的事也要暫時放一放,一個生命在等著我救呢。”
“熊貓血”獻血志愿者中,大部分都是像黃饒杰這樣“招之即來”的類型,因此挽救了不少危急險重的病人。
去年11月,福州15歲的學生祝小華遇車禍大出血,被送到省立醫(yī)院急救,急救時他的血色素低于4克,不到正常人的1/4,必須立即輸血搶救。醫(yī)生檢查發(fā)現(xiàn),他的血型是稀有的RH陰性O型。然而,就在祝小華受傷前一段時間,福州多所醫(yī)院陸續(xù)接診RH陰性O型血的病人,省血液中心庫存血已經(jīng)不足。(有關獻血注意事項常識,訪問閩南網(wǎng)健康:http://www.mnjkw.cn/)
省血液中心迅速啟動了稀有血型應急庫,與在榕的志愿者聯(lián)系,希望他們前來獻血。當天下午,黃饒杰等5位獻血者,趕到省血液中心獻血大廳,挽起了袖子,無償捐獻了2000毫升的血液。“沒有這些好心人,我兒子的命保不住。”祝小華的父親激動地說。
“這種突發(fā)事件很多,幾乎每位稀有血型獻血志愿者都有過一段挽救他人生命的故事。”省血液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省血液中心登記在庫的稀有血型獻血者有2300名左右,但由于超齡、離榕、身體等原因,真正能聯(lián)系上的只有300名左右。正是因為他們的存在,才讓稀有血型血庫不枯竭。
“幫別人也是幫自己。因為都屬于這‘千分之三’,所以關鍵時候還要指望著大家相互救命。”一位獻血者告訴記者,他為自己挽救了他人生命而感到自豪,同時想到當自己處于危險境地時,也會有人毫不遲疑地挽起袖管,就會覺得自己很幸福。
85后美女11年里獻血57次
1985年出生的吳燕暉,是一名珠寶職業(yè)經(jīng)理人。11年時間,她獻血了57次,獻血總量達47120毫升,相當于10個成年人的全身血量。
吳燕暉最初的獻血動力,源于對親人的紀念。1998年,最疼愛她的外公因為胃潰瘍嚴重,造成致命性大出血,從連江緊急送到福州救治。“在救治過程中,我看著一袋袋血袋不斷送進手術室,就像看到外公活下去的一分分希望。”吳燕暉說,盡管30多個小時后手術失敗,但因為那些好心人的血,外公留著最后一口氣回到了家鄉(xiāng),她的心里仍然充滿了感激。
2005年,吳燕暉第一次獻血。她最開始獻的是全血,后來開始捐獻血小板,相較于前者,后者因為要到血液中心采血,要耗費的時間、精力更多。
“血小板的生命周期只有7天至14天,不捐獻出去也是浪費。”吳燕暉笑稱,自己看上去“高頻率”的獻血嚇到了不少人,但實際上,獻血反而讓她身體更健康。“因為每次獻血都要體檢,不合格就不能獻,所以潛意識里一直告誡自己保持不熬夜、不抽煙、不喝酒的良好生活習慣。”吳燕暉說,即使工作再忙,她也保持每天運動、健身的狀態(tài),一年到頭,連感冒都很少。
由于工作原因,吳燕暉一個月有20天左右都在外地出差,獻血一般利用休息時間。她說:“如果做一件事情可以幫助別人,又可以讓自己變得更好,何樂而不為呢?”
“奉獻愛心,讓自己人生變得更美好。”在采訪中,不少獻血志愿者都表達了類似的感悟。在福州市一家事業(yè)單位工作的方華影,一家三口都是獻血志愿者,而她從上世紀90年代初就開始獻血。方華影說:“想到能幫到別人,甚至能救人生命,心里就會充實而快樂。希望有更多人加入獻血志愿者的行列,在溫暖生命中傳遞滿滿的正能量。”
編者的話>>>
今天,是第十三個“世界獻血者日”。世界衛(wèi)生組織將今年的活動主題定為“血液連接你我”,強調(diào)獻血者與患者之間的“分享”與“相連”關系。
在這個日子里,無數(shù)愛心人士伸臂捋袖的身姿格外美麗。血脈相連,分享溫暖。前有17年堅持“單騎走中國,宣傳無償獻血”的福州農(nóng)民高永華,20年無償獻血量逾29萬毫升的三明市無償獻血志愿者協(xié)會會長林瑞班,我們?yōu)橹畡尤?;今?1年獻血57次的85后美女吳燕暉,招之即來的“熊貓血”捐獻者黃饒杰,我們?yōu)橹c贊。一代代志愿者的奉獻,在令眾多瀕危的生命重獲新生的同時,也讓無償獻血這份人間大愛在八閩大地延續(xù)下去。
無償獻血急需廣大公眾的支持,我們期待更多人特別是年輕人,加入到這項挽救他人生命的志愿行動中來,分享生命,捐獻熱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