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人以補鞋修鞋為生
前日上午9時許,福州倉山區(qū)程埔頭一帶的農(nóng)貿(mào)市場十分熱鬧,程埔路邊有棵大榕樹,只要不下雨,樹下定有一位修鞋匠:略顯佝僂的身子輕靠著墻,手中的活非常熟練;他收費很低,一般的小補只收三五元;他習慣在修完鞋后再幫別人磨磨鞋底,瞇得只看得見瞳孔的眼睛被黑色的鞋底映得漆亮。那雙枯若樹皮的手,透露著他比身后的參天大樹還要年長的事實,今年,他已是95歲高齡。

面對顧客,老人總是面帶笑容
這位老人姓王,是地地道道的福州人,自打十多歲起從鄉(xiāng)下來到程埔頭一帶當學徒后,就一直生活在這里,以補鞋修鞋為生,修了80多年。“一輩子都修鞋,現(xiàn)在不讓我做,我會生病的!”老人笑著說道。他一邊修鞋一邊和街坊打趣,一臉皺紋堆滿笑意。

老人枯若樹皮的雙手
街坊們告訴記者,每天清晨5點多,老人就出來擺攤了,直到晚上七八點才收攤。“他會把這塊空地上的落葉掃得干干凈凈,然后擺上板凳和工具。”在老人身旁,一臺古樸的修鞋機,一小箱滿滿當當?shù)男扌ぞ撸€有兩大袋原料,都是他一個人從家中搬下來的。“不累,身體好著呢!”

老人手上的老繭硬得可以徒手將釘子釘進鞋里
記者看到,老人的指尖有著幾塊黑乎乎的印記,這是常年修鞋留下的老繭和結塊的膠水,硬得可以徒手將釘子釘進鞋里。老人說著,便拿起一枚釘子演示起來,稍稍用力,便將它淺淺地釘在板凳上,并反復念叨著“一點都不疼”。因為反復修鞋的動作,他的指關節(jié)已經(jīng)變形,兩根拇指都向外彎曲。
“他的視力很好,不用眼鏡都能穿針引線。”“他還會耍拳,身手很靈活!”“他有時候會一個人搭車去逛公園。”街坊們七嘴八舌地說著,仿佛在介紹自家的“珍寶”。(海峽都市報記者 夏雨晴/文 毛朝青/圖 實習生 徐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