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io-sai、Siong-see、Eng-leng……這些不像英語,又不像拼音的字母是什么意思呢?5月11日,熟悉閩南文化的石獅市博物館李館長一看到,就高興得像個小學老師,說這是石獅口音閩南語翻譯成的英文,隨后他教記者拼讀地圖中的地名標注:石獅、祥芝、永寧。
昨日,泉州收藏愛好者黃先生帶著出版于1902年全英文版本的《春天的城市》一書,來到石獅市博物館。書中有一張手繪地圖,詳細地用閩南語口譯標出了清末泉州各地的地名,這些只是其中一部分。黃先生告訴記者,這本書他多年前收藏,覺得書中許多老照片很珍貴,自己不熟悉英語,便請朋友翻譯了部分內容。
據書中記載,1899年,生活在英國倫敦的女孩安妮·鄧肯,隨傳教士們乘船經香港、廈門,最后到達泉州傳教的故事。書中不僅文圖并茂,還配有漫畫插圖和手繪地圖。安妮用女孩細膩的手法詳細地記錄了清末泉州的風土人情、社會生活。在現在可稱為一本旅游日記。
出版于百年前的銅版紙書,在百年后的今天翻起來,仍然嘩嘩作響。紅皮封面中手繪的黑色七層塔分外吸引人。黃先生說,他翻閱了泉州所有的塔資料,認為是姑嫂塔的可能性最大。盡管其7層的塔身,與現存的5層姑嫂塔不符,但黃先生有自己的看法。他說泉州現存古塔中,姑嫂塔仿樓閣式花崗石空心,第一層西北面開一拱型石門,二至五層各有兩個門洞,轉角倚柱作梅花形,頂置穹形斗拱。塔身從下往上逐層縮小,每層迭澀出檐。塔第一層有回廊圍欄環(huán)護四周,這種建筑風格是姑嫂塔獨有的。這些均與安妮的手繪件相似。姑嫂塔獨立凌空,巍峨挺拔,是泉州港船舶出入的航標,標志性建筑之一。有可能作者安妮是在船上欣賞到的姑嫂塔,當時她遠觀古塔,并沒有認真細數塔的層數,只是感覺塔很威武壯觀,就憑記憶畫了7層。
書是線裝本,保存完好,封二安妮用鉛筆簽名的流暢的英文字跡清晰可見。來不及細看文字,書中所配的黑白老照片吸引了所有人的眼球,這不都是泉州地標性的建筑嗎?還有華僑蓋的洋房。一張俯拍的西街黑白照,讓人感慨百年前西街老房子的密集程度:綿綿不絕的瓦房屋頂,一眼望不到頭。那些大樹,繁茂的樹冠,拼命地生長,高于屋頂,想看向遠方。東西雙塔威武地立于之中,高聳入云。其后,配有一張開元寺大雄寶殿的老照片。殿前檐重檐下橫匾書“桑蓮法界”四字清晰可見,香客絡繹不絕。四、五名孩子靠在大殿前的香爐上,其中一人還把手搭在頭和香爐之間??梢钥闯龊⒆觽兺ο硎苓@拍照的感覺。而安妮在書中是這樣描述她所看的東西塔:泉城有兩座階梯狀的寶塔,它們位于西街后不遠處,如同佛寺的護衛(wèi)。另一引人注目的建筑物,就是開元寺的大雄寶殿和各級官員的府衙。至今仍然完好無損。
吸引安妮按下相機快門的還有泉州的人。那一頭珠翠的女人背影,就是她在英國就聽聞傳說的蟳蜅女嗎?坐在藤椅上的老婦人和身邊的孩子為什么愁眉不展,難道是因為腳下那雙三寸金蓮,讓她無法走出深深的庭院……
安妮還在書中配了多幅手工細作的漫畫:路邊行走的挑夫,田間踩水車的農民,補碗、木匠、挑擔賣泥娃的小商販。這些都是泉州人的日常生活。她在書中描寫道:一排排挑夫在這條狹窄的路上川流不息。重物吊在他們的扁擔兩頭,顯示出商品種類的無窮無盡:陶罐,本地煙葉,大米,甜藤汁……所有這些不是用馬車或火車運送,而是用原始的扁擔,搭在人們的肩膀上。
李館長表示,此書圖文并茂,是一個外國人對有關閩南、泉州乃至石獅的珍貴的實物記錄,能近距離地直觀反映當時的生活狀態(tài),特別是一些老建筑,對于研究清代歷史人文有重要的價值。隨著對本書的解讀,相信更多讀者感興趣的內容將得到呈現。(記者 洪亞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