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巷概況
鯉城區(qū)禮讓巷,又稱禮諒巷、馬娘巷,南接義春后街,北抵上帝村巷,中間西至田仔墘巷。禮讓巷在古代屬于泉州古城南隅三教鋪玉霄境,相傳明代巷內(nèi)兩個世家,以禮讓解決爭地糾紛,留地成巷而得名。
往禮讓巷里走,就能看到禮讓宮。禮讓宮又稱玉霄宮,位于禮讓巷17號,是三教鋪玉霄境的境廟,祀平天圣母(臨水夫人陳靖姑),2001年重建;民國時期,有“雙拳鐵羅漢,十畝老農(nóng)禪”之稱的一代名僧妙月法師曾在此掛錫。玉霄宮北側(cè)有一座觀音宮,祀觀音菩薩,兼祀三位王爺(朱、王,另一尊未詳)。
如今禮讓宮有兩處舊禮讓宮的遺存,一個是孫步云題寫的“禮讓古地”石匾,鑲嵌在觀音宮門楣上,另外一個則是禮讓宮的拜石,禮讓宮重建后安放在原處。
古巷故事
禮讓巷從前也曾呼為六尺巷。明代,林、唐兩個仕宦家族在此毗鄰而居,僅一墻之隔。當時,林家有人在朝中做官,居御史之職,唐家有人在地方做官為指揮使,兩家勢力相當。
兩家發(fā)家后,林家要建造花園,唐家則要建房屋,雙方都要在交界處筑墻。為了這一墻之地,雙方各執(zhí)一詞、寸土不讓,于是便打起了官司。因林家在朝當官,神通廣大,而唐家在地方當官,勢力盤根錯節(jié),當時的泉州知府左右為難,不敢輕易斷案。
雙方各奔門戶私通關(guān)節(jié)、軟硬兼施,以求官司勝出??墒枪偎敬蛄巳辏€是沒有解決。為此,林家便派專人上京,向林御史訴說經(jīng)過,要求自上而下,責成地方官迅速判好此案。一個月后,派遣上京的人回來了,并帶回一封信,一家人非常高興,信一啟封,上上下下圍著看,只見寫著一首詩:“千里修書為一墻,讓他三尺亦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看到這首詩后,林氏族人議論紛紛。林氏家主聽取眾議,最終決定:退地三尺興工、擇日興工。唐氏家主得知林家派人上京師,早已惴惴不安,如今又見退地三尺筑墻,一時間疑慮重重,便派人到林家打聽虛實,得知事情經(jīng)過后,對林家的舉動大為贊賞。于是,唐氏家主當即也決定也讓地三尺,興工動土。
這樣一來,兩家之間空出一條六尺寬的巷子。三年官司,寸土必爭不能解決,卻因禮讓三尺而取勝,兩家重歸于好。也因為這段“溫良恭儉讓”的佳話,這條巷便稱為“禮讓巷”。
至今,在禮讓巷仍有林唐兩家的后人隔巷而居。禮讓巷自古民風淳樸,早年間,禮讓巷居民在建造新屋時,都會主動退后一點,家家戶戶門口就形成一個“門口埕”,成為禮讓遺風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