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貝雷帽、活潑而時尚的裝扮,讓記者很難想象眼前的閩南師范大學副教授、臺灣博士施沛琳已是年過半百之人。
在來大陸工作教書前,施沛琳曾在臺灣《聯(lián)合報》供職25年。2007年,她選擇了退休,跨海赴廈門大學研究閩南戲曲,隨后成為閩南師范大學副教授。
“兩岸開啟交流之后,我發(fā)現(xiàn)閩南語歌曲《愛拼才會贏》紅遍大江南北,甚至非閩南語地區(qū)的人都會唱?!笔┡媪照f,她決定選擇閩南戲曲作為她博士學位的研究方向。
談及對閩南漳州的印象,施沛琳覺得,“漳州和臺南很像,有時候身處漳州老街,就好像置身于臺南的樣子?!碧貏e是,漳州街頭還保有在臺南已經(jīng)看不到的人力三輪車。
目前,施沛琳所教授的公選課是介紹臺灣的民間戲,有發(fā)源于閩南的歌仔戲、布袋戲,也有京劇、豫劇等。
施沛琳認為,“有些東西讓學生知道是一件好事,讓他們思索,尤其是從文化同源、同根的角度?!?/P>
由于主講是臺灣教師,又是相對熱門的藝術(shù)類課程,因此施沛琳的公選課名額基本靠“搶”才有機會選上。
“一個班至少有百余人上課,而且很多人都說選不到我的課?!笔┡媪照f,除了講授戲曲,她也會多說說臺灣其他方面。“公選課最小的一班也有100人左右,大的班甚至有200至300人。臺灣朋友聽到這個數(shù)字都會很驚訝?!?/P>
在大陸,經(jīng)過近7年的研究與教學,施沛琳對閩南文化有了更深的體悟,“大陸與臺灣的閩南文化,就像母體和子體一樣。現(xiàn)在的自己,就像回到了文化的源流”。
2011年起,閩南師范大學從文學院、歷史與社會發(fā)展學院、藝術(shù)學院的學生中選拔,組成30人“閩南班”進行閩南文化傳承與研究人才的培養(yǎng)。根據(jù)教學安排,今年施沛琳將帶“閩南班”的學生赴金門、澎湖調(diào)研考察。
“這是閩南班學生特別期待的。古時候祖先從金門,或從澎湖到臺灣,他們到了現(xiàn)場能更真實地感受閩南文化?!笔┡媪照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