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臺灣《中國時報》報道,臺大24日邀請《看見臺灣》紀錄片導演齊柏林演講,也邀產官學界大師座談。臺大地質系教授陳宏宇指出,臺灣河川每年泥沙淤積高達70座101大樓,臺灣環(huán)境的承載已達到飽和,臺當局必須停止過度開發(fā),強化山林保育及土地復育,才能守護美麗臺灣。
陳宏宇指出,過去臺灣是我家門前有小河,后面有山坡,但隨著環(huán)境開發(fā),如今是“住家前面有洪水,后面有山崩”;從921大地震、莫拉克風災后,臺灣土地、山林柔腸寸斷,如果再不改變山地超限利用問題,即使4、50年后要改善也是難上加難。
他舉例,濁水溪、曾文溪、高屏溪的年輸沙量,平均每年超過5000萬噸土沙淤積在河口,換算泥沙淤積高度相當于70棟101大樓;此外,從1961到2012年自然災害損失統(tǒng)計,平均每年至少100億損失,臺當局必須從民眾口袋中掏錢補助,若能從減災、防災做起,才能減少損失。
內務部門負責人李鴻源表示,要擺脫臺灣土地的哀愁,就應該回歸基本功,先累積數據庫建立決策,并修改法規(guī),從土地規(guī)劃、都市及區(qū)域計劃開始全面落實“低沖擊開發(fā)”,再透過跨部門結合共同努力改善。
他指出,臺北人口從早年100萬增加至今到800萬人,土地利用已達飽和,加上超過50年老舊公寓很多,萬一芮氏規(guī)模4、5地震一來,恐怕不堪設想,因此內務部門已著手規(guī)劃推動“防災型都更”,鎖定雙北、臺南地區(qū),結合都市計劃推動都市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