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2014年“七合一”選舉逼近,隨著縣市長初選提名作業(yè)的啟動,民進黨的黨機器開始轟然啟動。而在這臺轉動的選舉機器之中,被“攪動”的還有民進黨號稱要進行調整的大陸政策。不過與初選的“熱”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越來越“冷”的大陸政策轉型呼聲。已經開打2016前哨戰(zhàn)的蘇貞昌與蔡英文,雖然明知要走完執(zhí)政的最后一里路,必須從大陸政策下手,但“天有二日”的內部權力結構,卻讓民進黨的大陸政策怎么都“轉不過彎來”。
現(xiàn)象:8場“華山會議”越開越冷
日前在廈大召開的“民進黨兩岸政策調整、回顧與前瞻學術研討會”,與會學者討論的第一個議題就是“民進黨華山會議基本評估”。畢竟作為民進黨“中國事務委員會”開始運作后的大動作,“華山會議”的動向攸關民進黨大陸政策轉型。不過,連不少研究兩岸關系的專業(yè)學者都搞不清楚,“華山會議”至今到底開了幾場。用主持討論的廈大臺研院政治所所長張文生的話說,就是“8次‘華山會議’,媒體關注越來越少”。
長期研究民進黨的廈大臺研院教授林勁觀察認為,“華山會議”是民進黨成立“中國事務委員會”之后規(guī)劃的第一件大事,為的是因應2012“大選”以后民進黨內外關于檢討大陸政策呼聲。雖然“華山會議”邀請了臺灣社會知名人士參與討論,但他們參與程度都比較低。加上“華山會議”討論長度長達半年,在黨內和社會影響有一定局限。林勁認為,從實際影響看,“華山會議”很難與1998年許信良主導的“中國政策大辯論”相提并論。
對此,“美麗島電子報”專欄作家陳淞山表示,蘇貞昌上任后,其實很想解決這個問題,但情勢的變化對蘇貞昌有一些影響?!啊A山會議’第二場以后,蘇貞昌已有定見,希望紅綠關系有更大突破,甚至令其幕僚開始研究一些‘友中’的政策基調?!钡珡?0月開始,民進黨內一些比較保守的聲音出現(xiàn),這與藍營的“九月政爭”、岡比亞與臺“斷交”等事件有關,讓蘇貞昌對大陸政策定位和主張發(fā)生變化。陳淞山認為,體現(xiàn)在“華山會議”的報告初稿里面,就是各種主張并存。
探因:“兩個太陽”拉鋸誰都不敢邁步
上海臺研所常務副所長倪永杰認為,目前民進黨內缺乏領袖型人物,足以振臂一呼,主導大陸政策轉型。而形成這種“悶局”的主要原因,則與民進黨內當前“兩個太陽”并存的權力結構有很大關系。簡單說,“天有二日”的恐怖平衡,拉扯住了民進黨大陸政策轉型的步調。
臺政治大學國際關系中心歐美所所長湯紹成認為,民進黨兩次“大選”失敗之后檢討大陸政策天經地義,這是選舉操作的必然要求。但是“華山會議”之所以給人“轉不過彎”的感覺,與黨內“兩個太陽”相互對立的局面有不小關系。是否能解開這個圈套,還要看明年的民進黨主席選舉結果。
陳淞山也認為,目前民進黨內的情況表明,誰都不能走太快、不能冒進,否則會逼迫對手往另一個極端去靠,形成“恐怖平衡”。正是由于黨內權力結構牽扯,“中國事務委員會”比較保守,新決議才“生不出來”。民進黨前“中國事務部”主任賴怡忠更認為,“華山會議”提出的“對中政策”討論初稿,到底是政策報告還是簡單的會議記錄,性質目前都還不明確。
影響:選舉當前民進黨以時間換空間?
按照不少學者的觀點,蘇蔡之爭制約了民進黨大陸政策轉型的動力和空間,那么這種內部張力何時才有可能緩解呢?臺警察大學助理教授王智盛認為,民進黨的大陸政策在2014年的“七合一”選舉之前,“改變的機會比較小”。如果從時間結構上看,2014年-2016年之間才有可能發(fā)生大的變動。湯紹成也認為,“七合一”選舉如果成績漂亮,民進黨腳步站穩(wěn),大陸政策調整就會有比較大的回旋空間。
臺北城市科技大學助理教授鄭明德認為,目前民進黨內在關注的是選舉問題,并不是大陸政策。在他看來,2014選舉前夕民進黨并不會處理“對中政策”,因為蔡英文黨主席任內在縣市長選舉前也沒有處理。倒是2016選前半年或一年處理的機會更大。鄭明德特別提到,蔡英文最近有提出一些兩岸新的經貿架構,例如將兩岸經貿關系放入與美國、與東南亞國家的整合框架。這或許能夠看出未來蔡英文提出其兩岸主張的蛛絲馬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