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上午,武漢長江救援隊隊長張建民在群里發(fā)了個帖子。
“老時間、老地點集合,有誰一起去簰洲灣,請留名?!?/p>
“我去!”
“算我一個。”
很快,14人名單出來了。他們代表救援隊幾百名隊員去簰洲灣祭掃。
按慣例,他們“八一”建軍節(jié)當(dāng)天清晨從武漢出發(fā),上午到簰洲灣九八抗洪烈士陵園祭掃,隨后入江游回武漢。
我們是去看戰(zhàn)友的
救援隊的周漢明是1999年第一批去簰洲灣祭掃的隊員之一。
“第一次到陵園,心里很難過。陵園墓碑正面有烈士的遺像,都是年紀(jì)輕輕的,為了搶救老百姓的生命獻出自己的生命,我很崇敬他們?!?/p>
周漢明回憶,那一年,他們有四五個人,建軍節(jié)當(dāng)天,他們買了一掛10萬響的鞭,在墓碑前炸得很響?!拔易约寒?dāng)過兵,對軍人有天生的親近感。紀(jì)念他們也是在激勵自己,救人也不分穿軍裝與否?!?/p>
“我是一個兵,來自老百姓……”采訪中,張建民的手機響起,鈴聲是這首激情燃燒的軍旅歌曲。雖沒當(dāng)過兵,從小在部隊大院長大的他骨子里就有軍人情結(jié)。
“他們因洪水救人犧牲,我們在長江救援,也可能隨時面臨犧牲,從這點看,我們應(yīng)該是‘戰(zhàn)友’,去祭拜他們,也理所當(dāng)然?!?/p>
他們都是用生命守護生命
一條江將武漢和簰洲灣連在一起。
一群勇于犧牲的英雄將武漢和簰洲灣連在一起。
簰洲灣,有“萬里長江第一灣”之稱,長江防洪重鎮(zhèn),武漢防洪的最后一道屏障,民間素有“簰洲彎一彎,武漢水落三尺三”之說。
但它的真正“出名”,是1998年那場特大洪水。
當(dāng)年的8月1日,簰洲灣潰口,洪水以7米落差傾瀉而下,30余村莊6萬百姓危在旦夕,數(shù)萬解放軍戰(zhàn)士立即投入搶險。潰口時,高建成所在的連隊有68人,卻只有15件救生衣和14個救生圈。這個時候,意味著誰拿到救生衣或救生圈,就有生的可能。作為指導(dǎo)員,高建成喊道:“將救生衣和救生圈,讓給不會游泳的,干部、老兵讓給新兵,黨員讓給群眾!”“我不要,讓給別人!”這樣的話,在當(dāng)時部隊各輛車上都能聽到。洪水肆虐,19名參與抗洪搶險的解放軍官兵犧牲。
冬泳救援者不是解放軍戰(zhàn)士,而是志愿者,準(zhǔn)確地說,他們是普通人。
“簰洲灣烈士都是年輕人,水性也未必都好,但百姓有難,他們毫不遲疑,我們水性好,看到有人落水,你怎么可能袖手旁觀?”長江救援隊原隊長俞關(guān)榮說。冬泳隊員長年在長江游泳,一旦有人遇險,大家都會鼎力相救。長江救援,同樣是以命博命,用生命守護生命。2010年,冬泳隊員成立了志愿性質(zhì)的長江救援隊。常年護衛(wèi)在長江漢水之濱。如今注冊者超過300人,上千人自動參與值守。這群以50后、60后為骨干,在江水中泡了幾十年的隊員,救援能力不容置疑,能在每秒三四米流速的江水中,30秒內(nèi)救起落水者。
但是,水下極其危險。2014年10月25日,長江救援隊隊員陳忠貴為救溺水青年,兩次下水,青年獲救,他不幸犧牲,也是救援隊迄今犧牲的唯一一名隊員。長江浪大水急,即使會游泳,不熟悉長江的稟性,也極容易出現(xiàn)危險。他們每次下水救人,就是一次搏命,畢竟不可測的危險隨處可見。
用自己最擅長的方式紀(jì)念烈士
“你們的壯舉,在人民心中筑起了一座永久的豐碑。
你們的英名,永遠存留在我們的心中。
你們的精神,永遠激勵著我們的人生。
嗚呼!壯哉!
我們武漢人永遠不會忘記你們! ”
……
這是“九八抗洪”10周年時,長江救援隊原隊長俞關(guān)榮在祭掃時留下的文字。
“路邊有好多野花,我們特意摘了一些,扎成一捧捧花束……我還在墓碑前讀了這些文字?!庇彡P(guān)榮回憶,隊員們準(zhǔn)備得很充分,每人都帶有水、干糧、鹽蛋、防曬物品,他們是要用自己最擅長的方式來紀(jì)念抗洪犧牲的英烈們——從當(dāng)年簰洲灣潰口處游回武漢。
為了不影響航道,隊員們依次入水,選擇江邊靠近航標(biāo)燈、沒有船舶行經(jīng)的一側(cè),縱向60多公里,在金口沙洲洲尾歇息了20分鐘。
俞關(guān)榮說:“開始我還擔(dān)心隊員阿肥,雖然經(jīng)過兩年的鍛煉,但他的體重一直沒有下去??墒?,兩個多小時快游到金口時,他依然緊跟著大家,沒有疲倦的樣子,可能是有一種精神在支撐著他吧?!?/p>
這種特殊的方式,一直堅持到現(xiàn)在。
游過白令海峽、瓊州海峽的泳士周漢明說,每個人都是血肉之軀,越是會水,越知道水中救人的危險性。20年了,長年堅持水中救人,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我們也曾有過害怕,還有過后怕,所以我們每年都要去簰洲灣,看到烈士墓,看到年輕的遺容,我們的心堅定了。每年的祭掃,也成了我們堅持的動力。
最特殊的一次祭掃
“我們長江救援隊這么多年來,就只有去年沒有到現(xiàn)場,我們都去抗洪了。”郝振海說起那段抗洪經(jīng)歷至今仍然刻骨銘心,20多名隊員馳援新洲、荊門、天門等地抗洪救災(zāi)前線,前前后后奮戰(zhàn)23天,安全轉(zhuǎn)移群眾1000余人。
去年7月2日清晨,他接到張建民隊長電話,說新洲三店東河堤潰口了。形勢緊急,他二話沒說就直接開私家車過去了。一同前往的還有多名隊員?,F(xiàn)場一片汪洋,大家調(diào)來救援船只,花了兩天時間搜救被困人員。剛從新洲回來,緊接著又參與到武金堤和南湖的城市排澇搶險。
7月20日,來不及歇口氣的隊員們又投入到新一輪抗洪救災(zāi)中。當(dāng)晚9點,在荊門屈家?guī)X一帶,面對楊灃醫(yī)院里30多名病人和醫(yī)生的呼救,11名隊員駕駛3艘沖鋒舟被激流逼得進退兩難。3個多小時的救援,他們把床單撕成布條,用鏟車把被困者一一解救出來。
周漢明說:“去年我們沒有到現(xiàn)場祭奠,但我們并沒有覺得遺憾,在抗洪救援的現(xiàn)場,我們用相同的抗洪搶險的行為,遙祭先烈?!?/p>
記者汪甦 劉豐 楊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