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學雷鋒紀念日,本報推出“尋找雷鋒的痕跡”,迎來了各個不同年齡層次讀者的響應。與此同時,網(wǎng)絡上有關“雷鋒符號”的商品,雷鋒帽、雷鋒胸章、軍挎包、白底藍邊搪瓷杯……這些上個世紀的符號,又在網(wǎng)絡上流行起來,銷售火爆。
“雷鋒元素”的飾品在我們的生活中似乎無處不在,成為一種雷鋒文化,為現(xiàn)代人接受。國防大學教授公方彬認為,這種“雷鋒文化”能讓現(xiàn)在的年輕人更好地學雷鋒。

楊文海收藏的雷鋒帽等

楊文海收藏的雷鋒式服裝

網(wǎng)上售賣的雷鋒帽網(wǎng)上售賣的雷鋒帽

網(wǎng)上售賣的雷鋒杯子
雷鋒當年穿的衣服帽子他都有
家住福州倉山的楊文海,收藏有全套的“雷鋒式”服裝,雷鋒的帽子、衣服、褲子,相片上有的,他都有。
楊文海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參了軍。那時候,他們的學習榜樣就是雷鋒。直至今天,榜樣的力量仍在,退伍后的楊文海有一種很深的軍旅情結,家里也收藏了各式各樣的軍裝。
他能輕而易舉地從一個柜子的底層找到雷鋒當年的服裝。“雷鋒是汽車兵,他的領章上有個小汽車。衣服都是一樣的,領章不一樣,由不同軍種的軍人穿。”
“雷鋒的軍裝是61式軍裝,這個我清楚得很。”楊文海一邊說,一邊找出一頂標志性的雙耳棉帽,“這其實不應該叫‘雷鋒帽’,當年的戰(zhàn)士都戴這樣子的帽子,不是雷鋒專有的。”他把這頂帽子戴在自己頭上。接著他拿出一頂軍綠色單邊帽檐的軍帽說:“這是夏裝解放帽,我頭上這個是冬裝棉帽,現(xiàn)在人們都說的‘雷鋒帽’”。
隨后,楊文海鄭重其事地收起雷鋒裝備,“你看我這東西,布料、顏色都是正宗的雷鋒那一批士兵穿過的,你在哪里都買不到。”
各種“雷鋒商品”網(wǎng)上熱賣
昨日是學雷鋒紀念日,雷鋒帽、綠軍包、解放鞋在網(wǎng)上熱賣,就連白底藍邊搪瓷杯、印著雷鋒頭像的撲克牌等也紛紛躋身“潮物”行列。
在某購物網(wǎng)站輸入關鍵詞“雷鋒”,一共跳出萬余件商品,其中絕大多數(shù)是以“熱銷”、“爆款”等命名。而如果按銷量排列的話,排名靠前的商家最近一個月的成交量都在數(shù)百件以上。
好多商品還有男士女士兩種類型。而黃色挎包雖然表面有雷鋒和“為人民服務”的標志,但形狀經(jīng)過改進后變得很時尚,“‘雷鋒帽’很暖和,戴出去超級拉風。”網(wǎng)友“yu7”評論說。
東南快報記者發(fā)現(xiàn),網(wǎng)購的大多是年輕人。不少年輕人戴上雷鋒帽、挎起了綠軍包以彰顯個性。款式不限于軍綠色,顏色、造型更加時尚。除了雷鋒帽,黃書包、搪瓷缸、畫報、日記等與雷鋒形象相關的各種懷舊收藏品,銷售情況也不錯。
還有一些印有雷鋒圖案的衛(wèi)衣、T恤,也受到不少網(wǎng)友青睞。
除此之外,在福州眾多的精品店里,也有一些印有雷鋒形象的商品出售,在銅盤路一家店里,店主說昨天剛剛有個年輕人買了一頂棉帽子。“有自己戴的,也有送給自己親人的。這兩天買的人比較多一點,平時人比較少。”
福州市民王先生說,雷鋒代表著助人為樂、無私奉獻,雷鋒符號被印在T恤、水杯、書包等物品上,更易被年輕人接受。
還有一些郵票收藏迷,對于雷鋒元素的郵票的熱度依然有增無減。
“其實除了郵票外,其他雷鋒題材的藏品身價也都在上漲,如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出版的以雷鋒為素材的圖書、徽章、瓷瓶、海報、門券、小人書、老照片、宣傳資料等,如今都是收藏市場上的熱銷品。有機會還是要收集一些。”藏友熊先生說。
學者:雷鋒可以大眾化但不要過度娛樂化
國防大學教授公方彬認為,當前大眾文化和消費文化迅速膨脹,雷鋒商品出現(xiàn)是很正常的。同時,在一個多元社會,這種狀況也是允許存在的。商業(yè)之中注入雷鋒文化元素也有利于雷鋒精神本身的傳播。
他表示,現(xiàn)在,大家已經(jīng)不像當年那樣刻板地把雷鋒作為一個“政治符號”看待,大家對雷鋒的看法更加多元。“領導人的卡通都出現(xiàn)了,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
但公方彬認為,雷鋒及其文化大眾化可以,但過度娛樂化則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