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兵馬俑后出土一批大型陶俑
制作精良頗具研究價值

劉華墓戴璞頭俯身俑
除了墓志和三件“波斯孔雀藍釉陶瓶”,劉華墓還出土了一組頗有盛唐遺風的陶俑。毛敏告訴東南快報國風雅苑記者,劉華墓中共出土女俑、男俑、鬼神俑、人首獸身俑43件。在這個時期的墓葬中發(fā)現(xiàn)如此大批的制作精良的陶俑,是極為罕見的。
談到陶俑,早在夏朝,甚至更早,中國便有了人殉制度,而到了戰(zhàn)國時期,隨著人殉制度的衰落,陶俑陪葬替代了人殉。隨之便出現(xiàn)了各式各樣的陶俑,其中以秦始皇陵兵馬俑為最具有代表性的。但除此之外,絕大部分陶俑個體都很小,往往僅數(shù)厘米至二十厘米不等。毛敏說,同一時期,全國范圍內(nèi),幾乎都沒有墓葬用大俑。然而劉華墓中的陶俑,小者就有47厘米以上,最者更高達103厘米,這在全國并不多見。專家認為,劉華墓出土的陶俑,在數(shù)量、大小、制作技巧上,都代表了當時陶俑制造者的最高水平。這些陶俑的造型涉及唐人形態(tài)服飾,以及當時的宗教、藝術等多個方面,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這43件陶俑,按身份及功用劃分,包括王宮人物、宗教人物、神煞俑三類。從王宮人物與神道人物的衣冠制度看,一方面繼承了中原地區(qū)唐代的風格,一方面又具有濃厚的福建地方色彩,如嬪妃的扇形高髻、神道俑的尖角帽、王字冠,皆為其他地區(qū)所不見或罕見,是五代時期服飾制度的典型實物資料,可補古代服飾史乘記載之不足。與同時代的南唐二陵、后蜀王建墓陶俑相比,無論造型比例、衣冠處理,閩國陶俑都顯示出了更勝一籌的工藝技術水平。
南漢公主與閩國政治聯(lián)姻
她死后兒子弒父登帝

劉華墓雙髻執(zhí)物俑
嫁到閩國的時候,劉華的身份是南漢清遠公主,她的丈夫王延鈞則是閩國的建立者王審知的次子。南漢和閩國分別為五代十國之一,劉華與王延鈞的婚姻,是一場司空見慣的政治聯(lián)姻。福建省文史研究館館員盧美松說:“王延鈞娶她,就是為了與廣州南漢政權的友好關系。”根據(jù)史料,她22歲就去國別鄉(xiāng),嫁給時任泉州刺史的王延鈞,到公元930年去世時,也只有35歲。墓志記載,夫妻相守的十多年間,她共為王延鈞誕下四子二女,毛敏說:“從這里可以推測,想必他們的感情還不錯。”
而公元926年,王延鈞發(fā)動政變,謀殺了其兄,即第二代閩王王延翰。其后,王延鈞被推為閩王。公元933年,劉華死后三年,王延鈞正式稱帝,史稱齊肅明孝皇帝。
公元935年,王延鈞之子王繼鵬發(fā)動了兵變。王延鈞在這次兵變中死亡,王繼鵬繼位。公元939年,閩國再次發(fā)生兵變。王繼鵬最終的結局,亦是在兵變中被殺。
丈夫登基稱帝,自己被追封為后,劉華卻沒能看見這一切。而兒子殺父篡位,父子兩人最終都亡于兵變,劉華也沒能看見這一切。作為遠嫁他國的宗室女,紅顏早逝,不知是劉華的幸,抑或是不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