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wǎng)2月3日訊昨日,是福州人家的小年祭灶。如今福州人家的小年祭灶,與原汁原味的老福州祭灶相比,習(xí)俗保留著但形式卻簡單了。今年72歲的林灼官是于山老年大學(xué)的老師,還是一位福州民俗研究者,昨日,海都記者來到他家,看看老福州人是如何祭灶的。

老福州人小年送灶王爺
有了小家方知傳承的意義
林灼官住在鼓樓區(qū)鳳湖新城,是土生土長的福州人。昨日下午5時許記者來到他家時,正趕上他開始祭灶。老林家的廚房灶臺上擺滿了祭灶用的供品,甘蔗、有“福”字圖案的豆腐、菠菜等12樣供品,廚房的墻上貼著一張新的灶王爺神像,老林正在給灶王爺斟酒。“每樣供品都有一定的寓意,今天一定要讓灶王爺吃好喝好,好讓灶王爺在玉皇大帝面前說好話。”老林說,灶王爺吃好后,他們再將神像燒了,就算是送灶王爺?shù)接窕蚀蟮勰橇恕?/p>
老林告訴記者,從小家中祭灶都要擺供品,即使在困難年代,這也是雷打不動的。兒時每到祭灶時都會站在旁邊,等著分糖果吃。過去都是父親祭灶,有了自己的小家后才明白了傳承的意義,“灶王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如果不做心里就會有疙瘩。”老林說,他已經(jīng)堅持了三十多年,如今他的孩子也將這一傳統(tǒng)習(xí)俗傳承下去。
兒時祭灶要把“灶神”灌醉
老林說,小時候祭灶,供桌后面供奉著灶神的神像,神像前有香爐和點燃的蠟燭。由于當(dāng)年彩印技術(shù)比較落后,灶神印出來都比較粗糙,而且根據(jù)當(dāng)時的審美標(biāo)準(zhǔn),灶神都是方臉大耳,一臉的福態(tài)相。主人家一般會在灶神臉上涂上兩個紅臉蛋,據(jù)說這是紅糟的顏色,意味著灶神喝米酒已經(jīng)喝醉了。讓灶神有幾分醉意,上天之后不會亂說。
“福州的傳統(tǒng)還有一個說法叫‘男不拜月,女不祭灶’。”老林說,女人在家都是辛勤勞作、撫養(yǎng)兒女,灶神都看在眼里,所以男主人要好好拜一拜。除此之外,過去祭灶的供品上都貼了張紅色的剪紙片,這是個“壽”字,被稱為“長腳壽”,每家的女主人會專門剪這些壽字用于祭灶,寓意全家健康,老人長壽,但現(xiàn)在會剪“長腳壽”的女子越來越少了。
雖然祭灶的形式變簡單了,但小年的年俗福州人都遵循著,采訪結(jié)束后,記者聽見了此起彼伏的鞭炮聲,而這些鞭炮聲就代表了祭灶結(jié)束。(海都記者郭麗娟 李帥/文黃孔瑜/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