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一個有艾滋病的世界里
今天是第26個“世界艾滋病日”。今年的活動主題仍為“行動起來,向‘零’艾滋邁進——共抗艾滋共擔責任共享未來”。
“生活在一個有艾滋病的世界里。”這是聯(lián)合國提出的一個口號,也就是說艾滋病離我們并不遙遠,因為它是客觀存在的,沒有必要過度恐懼,但既然躲避不了,就有必要對艾滋病有所了解。
本期《十方健康》周刊,帶您全方面認識艾滋病,了解關于艾滋病的最新進展,揭秘您所不知道的防艾正能量。
2014年1月至10月份,福建省新報告艾滋病感染者及病人1600余例,其中經(jīng)性接觸途徑感染的占94.8%。在今年的世界艾滋病日來臨之際,福建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省健康教育促進中心發(fā)布了福建省今年艾滋病新報告病例的最新情況(如何預防艾滋)。
據(jù)省疾控中心高危人群干預科潘蘊蛟指出,隨著社會發(fā)展,人們的性觀念日益開放,多性伴性行為的現(xiàn)象也越來越普遍。有調(diào)查顯示,中國人多性伴的發(fā)生率,在上世紀80年代末僅為6%,到2010年,發(fā)生率高達1/3。但與性觀念的迅速開放相比,人們的健康常識水平卻顯得相對落后。
“當與臨時的性伴發(fā)生性行為時,有多少人想到了艾滋病與性???正是因為缺乏對臨時性行為的風險評估,將自己置于感染艾滋病的危險之中。”潘蘊蛟說,一個感染艾滋病的人有7-10年的無癥狀期,當你面對“她/他”時,你無法從表面判斷她/他的健康狀況。此時,“性”帶來的可能不是快樂,而是痛苦,甚至是生命的代價。
新發(fā)病例男男性傳播占四分之一
省疾控中心高危人群干預科林麗介紹,福建省哨點監(jiān)測結果表明,男男性行為人群(MSM)中HIV感染率由2003年的0.9%持續(xù)上升至2013年的7.3%。在歷年新報告的病例中,男男同性傳播比例由2006年的2.5%增加到2014年上半年的25.1%。
福建省已設置39個艾滋病監(jiān)測哨點
在艾滋病防控體系中,有一個被稱為“前沿偵察兵”的神秘環(huán)節(jié),這就是遍布全國的艾滋病監(jiān)測哨點。
福建省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治科林勛介紹,目前,福建省已設置39個艾滋病監(jiān)測哨點,重點監(jiān)控8類高危人群,遍布9個市,每個哨點都會根據(jù)自己的監(jiān)測對象做抽樣檢測。監(jiān)測對象是八類高危人群:一是性病門診男性患者,全省有8個點;二是女性性工作者,全省有10個點;三是男男性行為者,有3個點;四是流動人口,有4個點;五是孕產(chǎn)婦,有8個點;六是吸毒者,有3個點;七是男性長途汽車司乘人員,有1個點;八是青年學生,有2個點。
閩過半青年學生首次性行為不用套
省疾控中心楊瑩介紹,福建省自從1987年發(fā)現(xiàn)首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以來,青少年學生已經(jīng)成為受艾滋病病毒侵襲的重要人群之一。近年來,學生感染人數(shù)明顯增多并呈逐年上升趨勢,感染途徑以性接觸為主,尤其是同性傳播。
福建省青年學生艾滋病哨點監(jiān)測結果表明,青年學生中曾經(jīng)有過性行為的比例為5.0%左右,還存在同性性行為和吸毒現(xiàn)象。超過50%的青年學生發(fā)生首次性行為時沒有使用安全套,有40%左右的青年學生在與臨時性伴發(fā)生性關系時沒有使用安全套。
2015年,福建省將通過在試點學校開展預防艾滋病健康教育項目探索切合學校實際和學生特點的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模式,并向全省推廣。
艾滋病病毒母嬰傳播有望結束
據(jù)福建省性病艾滋病防治所夏品蒼介紹,從我國每兩年一次的疫情估計報告結果看,經(jīng)母嬰傳播途徑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構成比低于1%,長期處于低水平。在技術層面上,如果在可發(fā)生感染期一直向母親和嬰兒提供抗逆轉錄病毒藥物,就幾乎完全可以防止母嬰傳播。“因此隨著全球防治艾滋病工作不斷擴大和深入,我們希望在不遠的將來能夠真正結束HIV母嬰傳播。”
溫馨提醒
免費艾滋病抗病毒治療入選標準有變
省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治科謝美榕主管醫(yī)師介紹,艾滋病患者是否符合免費治療的條件,應通過以下標準來評估確定:確診HIV感染、醫(yī)學入選標準(包括臨床和實驗室標準)和治療前準備(包括臨床準備、依從性教育以及家庭/同伴支持)。
HIV感染的診斷參照《全國艾滋病檢測技術規(guī)范(2009年修訂版)》。
醫(yī)學入選標準包括臨床和實驗室標準。2014年4月國家衛(wèi)生計生委修訂了我國艾滋病患者免費抗病毒治療標準,其主要變化在于,在2012版治療手冊基礎上,將成人/青少年的治療入選標準中實驗室指標CD4+T淋巴細胞計數(shù)由原先的≤350個/mm3調(diào)為≤500個/mm3,同時,也更為簡明地列出不同年齡段兒童患者開始抗病毒治療的臨床分期和免疫學指標。
對于滿足艾滋病免費抗病毒治療的臨床和實驗室入選標準的患者,應做好治療前的準備,包括臨床適宜性、依從性和基線實驗室評估等。
臨床適宜性的評估是患者何時開始治療及選擇何種方案等問題的重要依據(jù)。而患者的依從性則能直接影響治療的效果,所以做好治療前的準備,包括終身服藥的準備和耐受藥物副作用的準備非常重要。要達到>95%的依從性,即必須按現(xiàn)有的治療方法,每月漏服藥物不超過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