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爺爺蔡長世。我們家找了七十多年后才知道,他早已犧牲在滇緬公路上。他是南僑機工英雄。”日前,在晉江東石鎮(zhèn)僑聯(lián)舉辦的紀念抗戰(zhàn)勝利80周年圖片展上,蔡東曦指著爺爺?shù)恼掌锌?/p>
晉江市東石鎮(zhèn)第二中心小學學生化身講解員,講述圖片背后的抗戰(zhàn)故事。
一封中斷的家書一個遠行的身影
1915年,蔡長世出生于東石鎮(zhèn)東埕村,是家中長子。1934年,為了生計,不到20歲的他告別新婚不久、有孕在身的妻子楊牡丹,遠赴馬來西亞謀生。
在異鄉(xiāng),蔡長世做事勤懇、為人機靈,深得商行老板信任。后來,商行老板為了擴充業(yè)務,準備購買貨車送貨,便選中蔡長世,送他去學開車,學成后負責運貨。“起初幾年,爺爺還常給家里寫信,報平安,說一說在那邊的情況。”蔡東曦說,不知從何時起,這樣的家書就斷了。
時間來到1939年,國內戰(zhàn)火蔓延,沿海港口盡失,新開辟的滇緬公路成為維系抗戰(zhàn)的“生命線”。這條從云南昆明到緬甸臘戌的公路,全長1100多公里,穿越高山深谷,瘴氣彌漫,路況極其兇險,還時刻面臨日軍飛機的轟炸,運輸司機和維修技工奇缺。同年2月,著名愛國僑領陳嘉庚在南洋發(fā)出號召:招募熟練的司機和修理工,回國服務,支援抗戰(zhàn)!
“我爺爺響應了陳嘉庚先生的號召。”蔡東曦說,根據(jù)查到的史料記載,1939年5月,蔡長世報名加入“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第五批隊伍。不久后,他和數(shù)百名同樣滿懷熱血的南洋青年,在新加坡紅燈碼頭登上輪船,經過四天四夜的航行,抵達越南西貢(今胡志明市),再轉乘火車,最終抵達昆明。蔡長世被編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西南運輸處,成為一名在滇緬公路上奔波的運輸兵。
功果橋頭的永別 家鄉(xiāng)無盡的守望
在滇緬公路上,蔡長世和其他南僑機工一樣,經歷著常人難以想象的艱險。這條路被稱作“死亡公路”,急彎、陡坡、塌方是家常便飯,更要命的是頭頂上盤旋的日軍轟炸機。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他們一趟又一趟地運送槍支彈藥、藥品汽油等抗戰(zhàn)急需物資。據(jù)統(tǒng)計,抗戰(zhàn)期間,超過3200名南僑機工在這條路上服務,運送超50萬噸物資,其中超過1800人犧牲。
“爺爺就是犧牲在這條路上的。”蔡東曦告訴記者,根據(jù)他在云南畹町南僑機工回國抗戰(zhàn)紀念館查到的記錄,1941年的一天,蔡長世駕駛滿載物資的卡車,途經滇緬公路上的重要咽喉——功果橋時,遭遇日軍飛機的轟炸掃射。年僅26歲的他不幸中彈犧牲,連遺體都未能找到。
而在遙遠的晉江東石鎮(zhèn),蔡長世的妻子楊牡丹對此一無所知。自從丈夫遠赴南洋又杳無音信后,她的人生就陷入漫長的等待。16歲嫁入蔡家,懷著身孕送走丈夫,她守著年幼的孩子,等待著那個再也不會回來的人。“我奶奶這一生很苦,也很偉大。”蔡東曦回憶,“記得小時候,我在奶奶的梳妝臺上看到了爺爺?shù)恼掌?rdquo;遺憾的是,后來,這張照片突然消失了。他也曾問過奶奶,奶奶只說:“沒有了,沒有了。”
“奶奶什么都沒說,但是我們心里清楚,她把對丈夫的愛默默地藏在心里,并轉化為對子孫的愛和守護。”蔡東曦說。
蔡長世離開家時,唯一的孩子還沒出生。楊牡丹獨自養(yǎng)大兒子,又幫忙帶大4個孫子和1個孫女。兒子54歲離世后,她又繼續(xù)扛起這個家的重擔,幫助照顧8個曾孫。“我們的童年記憶里,都是阿太對我們滿滿的愛。”蔡東曦的侄兒、中國科技大學博士生導師蔡振翼說。
2009年,93歲的楊牡丹離世。至死,她也沒能等來丈夫的確切消息。2015年8月,蔡東曦和家人一同前往蔡長世的犧牲地——功果橋,帶回一捧泥土,將其當成爺爺?shù)墓腔?,與奶奶合葬。
舊報紙上的名字 遲到七十年的答案
很長一段時間,對于蔡家后輩而言,蔡長世是一個謎團。“只知道爺爺很早就去了南洋,后來沒消息了,家里人都猜測可能遭遇不測,但具體情況一無所知。”蔡東曦說。
轉折出現(xiàn)在2014年9月18日,時任東石中心小學校長的蔡東曦,偶然間翻閱一份關于華僑歷史的舊報紙,一個名字像閃電一樣擊中了他。在一篇紀念南僑機工活動報道中,提到了這位來自晉江東石的英雄。“當時,我心跳得特別快,手都在抖。‘蔡長世’‘晉江東石’,加之時間也對得上,難道是我的爺爺?”巨大的震驚和激動過后,是迫切想要確認的心情。
蔡東曦立刻動身,遠赴云南。位于中緬邊境的畹町,矗立著莊嚴的“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戰(zhàn)紀念碑”。在紀念碑長長的英名墻上,他一個名字一個名字地仔細尋找。“找到了!就在這里!”當手指終于觸摸到冰涼石碑上鐫刻的“蔡長世”三個字時,蔡東曦百感交集,淚水奪眶而出。七十多年的尋找、等待和猜測,在這一刻終于有了答案。
在旁邊的紀念館里,蔡東曦看到了更多關于南僑機工群體的歷史照片和資料。雖然沒有找到爺爺?shù)倪z物,但那些記錄機工們駕駛卡車在險峻山路穿行、在簡陋營地維修車輛甚至犧牲場景的歷史影像,讓他真切地感受到爺爺當年所處的境況。
“雖然很遺憾沒有找到爺爺?shù)倪z物,但知道爺爺是為國捐軀的英雄,他的名字被刻在抗戰(zhàn)紀念碑上,這對我們來說,是莫大的告慰和榮耀。”蔡東曦說。
最赤忱的愛國心 不能忘的愛國情
“爺爺和那3000多名南僑機工,代表的是海外華僑最赤誠的愛國心。在國家民族危難之時,他們舍棄海外相對安穩(wěn)的生活,甚至獻出生命。這段歷史、這份精神,不能被遺忘。”蔡東曦說,作為東石鎮(zhèn)僑聯(lián)副主席,宣傳華僑歷史、弘揚華僑愛國精神,成了他現(xiàn)在工作的重中之重。
今年8月5日,在蔡東曦牽頭組織下,一場名為“追憶赤子功勛銘記華僑忠魂”的讀書分享會在東石鎮(zhèn)舉行?;顒蝇F(xiàn)場,同步舉辦晉江華僑抗戰(zhàn)歷史圖片展。一本本厚重的史料書籍、一張張珍貴的歷史圖片,無聲地講述著和蔡長世一樣的海外游子心系桑梓、報效祖國的感人事跡。
分享會上,晉江市東石鎮(zhèn)第二中心小學5名學生化身講解員,用清脆而極富感情的聲音,向在場的叔叔阿姨、爺爺奶奶講述南僑機工的故事、陳嘉庚先生的故事,以及華僑在抗戰(zhàn)烽火中做出的巨大貢獻。
蔡東曦的另一個身份,是晉江市東石鎮(zhèn)第二中心小學校長。“華僑的愛國精神,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讓下一代了解這段歷史、傳承這份情懷,非常重要。”在蔡東曦的推動下,華僑愛國故事早已融入東石鎮(zhèn)第二中心小學校園文化。
在孩子們的講述中,隱入歷史深處的祖輩抗戰(zhàn)故事,在蔡東曦腦海中重新清晰起來,也有了新的意義。
?。ㄓ浾?朱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