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英國QS全球教育集團發(fā)布最新一版“QS世界大學排名”。在這份最新的榜單上,排名前10的高校均出自歐美國家,麻省理工學院、斯坦福大學、哈佛大學、加州理工學院、劍橋大學、牛津大學等榜上有名。據(jù)記者調(diào)查,絕大多數(shù)中國留學生選擇學校時,都會參考學校排名,繼而優(yōu)先選擇排名較高的學校。
世界大學排名,由于看得見、可對比,因此深受留學生及其家長的追捧,并一度作為學校選擇的標尺。從個人選擇來看,這一點無可厚非,就像許多人心有“狀元情結(jié)”或“狀元夢”一樣,向高標準看齊的“名校情結(jié)”是人之常情,體現(xiàn)了他們的教育追求,既不必給予過度的贊美,也不該對之說三道四。
但也要看到,唯世界大學排行榜擇校的做法,并不符合留學規(guī)律。這是因為,任何大學排名都是存在不足的,都做不到完全的客觀公正,背后可能存在一定的利益因素。排名充其量只能作為一種擇校的參考,而不是金科玉律,更不是唯一標尺。如果留學生及其家長抱著“名校”不撒手,將考入“名校”作為終生的奮斗目標,結(jié)果很可能后悔不及。
學校,在本質(zhì)上沒有好壞之分,只有適合不適合。名校也好,非名校也好,都是自我成長的一個平臺、人生發(fā)展的一個階段而已。相對而言,名?;蛟S有更好的教育資源、更雄厚的師資力量,同學的能力更強,教育氛圍更好,但這些說到底都是教育的外在因素,能否充分利用、成長成才,與名校與否關(guān)系不大,關(guān)鍵還在于個人,即個人的悟性與努力。
世界上很多名人名家,并不是世界一流大學甚至不是世界前十的名校出身,照樣成就了一番偉業(yè)。從古至今的無數(shù)事例也都證明,考不上名校不見得就不是好學生,不見得就是失敗的人生。上了名校的,也不見得一定能成為比肩世界的名人。況且名校不是那么好考,也不是能輕松畢業(yè)的,需要花費巨大的財力和時間成本。
因此,與其死守“名校情結(jié)”,不如放眼打量,綜合比對,選擇適合自己、與自己未來所從事行業(yè)深度匹配的學校,選擇真正能懂自己、提升自己的老師和同學??陀^而言,擇校重在擇師,教師是否有時間指導自己,能否帶著自己專心做科研,能否給予全方位的引領,決定著留學是否成功,收獲到底有多大,以及未來是否順利地就業(yè)。有些留學生為了畢業(yè)后能更好地就業(yè),放棄了一些知名度和排名較高的學校,其實是種明智的選擇。
從當前的就業(yè)情況看,名校漸漸褪去了原有的光環(huán),不再是萬能的標簽,不能保證自己一定獲得理想的職位。例數(shù)那些職場牛人,有的固然出身名校,但更多的還是個人付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真經(jīng),有了真本事。換個角度看,不是名校成就了他們,而是他們成就了名校。
因此,名校不是留學選擇的標尺與終點,眼光還要放眼常量,多想想未來要做什么,多努力學習知識,擁有真才實學。而真正提升自我能力的方法與途徑,除了腳踏實地跟老師多學習、多做項目,多與當?shù)厝私涣鳎粩嗵嵘约旱纳缃荒芰?,就像新聞中所提出的,還可以通過多參加社會實踐來實現(xiàn),畢竟社會實踐經(jīng)歷是就業(yè)面試時的加分項,也能最大限度地開闊眼界,提升能力。
名校自帶的光輝固然讓人羨慕,但如果眼中只有名校,也便走入了誤區(qū)。與其將眼光聚焦名校,不如多審視自己,想想自己到底有什么優(yōu)缺,更適合接受什么樣的教育。在此基礎上審慎選擇,找到更匹配自己的教育,才能真正發(fā)揮出留學的價值,不白走一遭。(作者系江蘇省蘇州市草橋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