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公車”被刪 民意秀下的蛋?
海都網—海峽都市報訊 如何治堵已成為各城市日益關注的話題,今年初《廣州市關于改善中心城區(qū)交通狀況的工作措施》在全國率先提出將“限制公車”,激起輿論一片叫好聲??墒窃摯胧┰谡髑竺褚夂蟪雠_時,“到2015年,本市各級黨政機關、全額撥款事業(yè)單位不再新增公務用車指標”這個最大的亮點被全部刪除。
放眼各地,從公車改革到住房改革,幾乎每次涉及向特權動改革之刀時,結果往往都是“刪除”。廣東還算好的,起碼在討論版中將“限制公車”寫了進去,作出響應民意的姿態(tài)。多數(shù)地方根本就不予理睬,無論輿論如何呼吁“限堵先限公車”、“治堵先治特權”,就是假裝沒聽見,依然故我地一邊開著添堵的公車,一邊把矛頭指向私家車。
當然,廣東最后也沒有打破那個官場鐵律,在“讓渡既得利益”上做出表率,一番征求民意秀后,依然刪去對官員群體不利的“限制公車”條款。
公眾一直對公車腐敗深惡痛絕,不斷呼吁機關單位在城市治堵上做出示范。如果真的尊重民意,就不可能刪除“限制公車”,只會嚴厲地限制公車使用。這意味著,廣州方面需要給公眾一個說法,為什么一方面轟轟烈烈地征求民意,一方面又悖逆民意而為?
“限制公車”被刪,違背民意,卻順應官意。對廣州方面來說,民意只是幌子,真正決定結果的是掌控決策權的官意。這不能不說是一大奇觀:限制公車,限的是官員,而這些官員決策時,當然要刪除不利他們的條款——誰會跟自己的既得利益過不去?
廣州“限制公車”條款被刪,再次證明一個常識:無法寄望權力自覺讓渡既得利益,權力不被法律關進籠子,公眾無權監(jiān)督政府部門,公共政策的制定與實施勢必背離其良好初衷。(本報記者 曹林)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