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寶活動再掀熱潮:康熙正品紫砂壺不落款

爐底的“大明宣德”字樣讓藏主林先生很糾結(jié)
海都網(wǎng)—海峽都市報訊 因帶有“大明宣德”字樣,家里一個小小的香爐,一度讓市民林先生舉輕若重。一個雕龍畫鳳的紫砂壺,到底是該大方拿出來泡茶,還是視作珍品收藏,同樣令市民吳先生左右為難。昨日,這兩件藏品,終于在專家手中現(xiàn)出原形:仿制品。
盡管這些鑒定結(jié)果讓人有些失望,但市民林先生說,至少自己心里有底了,以后使用起這些物件來,也輕松多了。
泉州人熱衷收藏的現(xiàn)象,昨日通過本報鑒寶熱線968111,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香爐、紫砂壺、古玉、象牙、瓷器、錢幣……出來亮相的藏品琳瑯滿目,鑒寶活動再掀熱潮。如果你手中有什么藏品,卻拿捏不準其年代與價值的,不妨來報名參加我們的鑒寶活動,為自己的收藏把個脈。
5月18日上午9點,本報獨家聯(lián)手泉州市博物館,免費為您鑒寶。來自國內(nèi)6位專家,屆時將在市博物館現(xiàn)場坐鎮(zhèn)“會診”。
康熙紫砂壺不落款
家住南安水頭的吳先生,昨日帶來一個紫砂壺。這是他上世紀80年代,從漳州平和三坪寺買回來的。他說,自己一直舍不得用它泡茶,當寶貝一樣擺在客廳。
為什么對一個紫砂壺如此看好?吳先生說,這紫砂壺不同于其他,壺身雕龍畫鳳,煞是精美,壺底還備有年份:康熙年造。當時,他聽說這壺是附近村民從墓地里挖出來的。
“如果真是康熙年代的紫砂壺,那價值可不菲!”昨日,吳先生將這一藏品交由泉州市博物館館長、中國古陶瓷學會理事陳建中來鑒定。陳館長忙先看壺帽,再上下端詳壺身,詳作觀察。一番鑒定之后,他初步判斷道,這壺稱作龍鳳紋紫砂壺,燒制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是仿制品。表面鉛層,看起來應(yīng)是本地紫砂泥漿注成的,而非南京宜興紫砂泥。壺身則看不出手工雕藝,不是手工制品,而是磨印。
據(jù)了解,亮色、泥質(zhì)、款識、聲音等,都是紫砂壺的主要鑒別依據(jù)。陳建中說,康熙年代的紫砂壺,通常不會落款,這也是判斷吳先生的壺是贗品的理由之一。
明朝香爐應(yīng)有包漿
泉州市民林先生,昨日亮出的寶貝是一個銅制香爐。林先生稱,他這香爐不是淘來的,而是祖?zhèn)鞯模恢睌[在供品桌上使用。
相比一般的香爐,林先生這爐還是有點分量的。爐身有三節(jié),外表呈黑色,底部是3個小半圓形構(gòu)成的三角支架,支撐整身。香爐底部清晰地寫有“大明宣德年制”字樣。
陳建中告訴記者,這種樣貌的香爐,稱為竹節(jié)爐,從宋代起開始大量出現(xiàn)。制作人為了做到高仿,仿制時會在香爐外層包鐵砂,這種仿現(xiàn)代工藝往往會留下鑄銅一樣規(guī)整的外表;而如果是明朝香爐,其外表應(yīng)有層包漿,并不光滑?!霸購你~的純度來看,它也應(yīng)是現(xiàn)代的,明朝沒有那么高的純度?!?/P>
陳建中提醒,市民收藏古玩,應(yīng)先儲備些相關(guān)知識,以免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損失。(本網(wǎng)記者 曾小琴 田米 文/圖)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