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年紀的父母,又向某來歷不明的公司進行了大額“投資”。營銷人員的“噓寒問暖”、豐富多樣的禮品贈送、組織文藝活動或旅游……騙子公司投入重重“誘餌”,讓老年人屢屢落入陷阱。
在各地的非法集資案件中,為何老年群體成為受害”重災區(qū)”?市金融辦有關負責人在接受《金福州》??浾卟稍L時表示,一方面,因為老年人大都有閑置資金,并渴望進行高回報理財;另一方面,互聯網時代,信息更新速度快,老年人對于新的詐騙手段辨別能力較弱。
■記者陳為潮麗雯
據媒體報道,寧波市一家號稱食用菌龍頭企業(yè)的某生態(tài)農業(yè)發(fā)展公司,以打造食用菌航母以及公司準備上市為由,組織150多名老人參與投資講座,前后共非法吸收1200余萬元“養(yǎng)老錢”。
事后,據受騙老人回憶,該公司不僅以年利息高達15%,一月一結的高息誘惑老人入股,更在每月組織唱歌、短途旅游、抽獎等活動,“豐富”了老人們日常生活。在老人有退出的意向時,反而更加的殷勤。除了電話問候、拎水果上門外,有的“銷售經理”甚至主動提出為入股老人過世的老伴掃墓、祭拜等自家子孫輩應盡的禮節(jié),讓老人“甚為感動”。
據了解,針對老年人大多獨居或孤單的特點,不法分子以“溫情牌”先與老人套近乎、拉關系,以博取老年人的信任;然后再抓住老年人愛貪小便宜的弱點,贈送各種禮品或服務,引誘老人一步步上當。
辨識技巧:查資質、多商議
針對老年群體這一“重災區(qū)”,應該如何防范于未然,才能規(guī)避非法集資的風險?在此,市金融辦和市公安局經偵支隊也給老年人投資者支招,如何躲開非法集資陷阱。
首先,投資前與子女多溝通。不法分子往往以保健、旅游、環(huán)保等名義,頻繁地噓寒問暖等騙取信任,大打“溫情牌”,對此老年投資者應多與子女進行事前溝通,子女也應多給予老年人更多精神與生活上的關愛。
其次,通過正規(guī)渠道進行理財。老年人存在投資渠道狹窄、信息較為閉塞的問題。應樹立起正確的投資觀念,不要輕信“一夜暴富”的誘惑。若投資,可購買銀行或正規(guī)金融機構的理財產品。
第三,查詢企業(yè)資質。投資前,應要在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網站上,查詢投資主體的工商執(zhí)照、稅務登記是否合法,是否具有發(fā)行公司股票、債券、出售金融產品、開展存貸款業(yè)務等資質,如難辨真?zhèn)?,可尋求專業(yè)人士幫助。
最后,切莫盲目從眾。許多陷入非法集資的老年人,往往成為“移動廣告”。應謹記參與人數多并不代表投資與收益的正當性和合法性。
市金融辦有關負責人特別提醒,參與非法集資的資金不受法律保護,風險自擔。老年投資者在做出投資決策前,一定要牢牢把握理性的投資意識,仔細進行甄別,自覺抵制非法集資。
三招辨認非法集資
在今年“兩會”期間,一行三會領導人召開的記者會上,央行行長周小川和銀監(jiān)會主席尚福林不約而同都談到了P2P,表示央行和銀監(jiān)會將對互聯網金融開展專項整治活動。
尚福林提醒投資者參與社會金融活動的時候,必須十分審慎,要著重做好“三看”:一是看對象,看他是不是面向社會不特定對象在籌集資金;二是看回報,看是不是承諾超常的高利回報;三是看營銷,看營銷是否公開宣傳,以公開宣傳的形式募集資金。